关于通过弘扬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策略分析

2021-11-29 00:05俞佳艳
考试周刊 2021年7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和观念发生了蜕变。国家强调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能力不强,相关的品质素养落后,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家、校、社区都应该携手共进,既通过劳动课堂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也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劳动机会,让学生知行合一。此外,家校社区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劳动体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劳动体验和增强劳动能力,并且懂得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的道理。总之,劳动教育是育人的重要一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品格,有利于增强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心,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社区;职业教育

一、 背景

21世纪前十年,劳动教育地位弱化导致对劳动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卷土重来,劳动逐渐异化为惩罚的手段、技艺的学习和休闲娱乐活动。当下,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也不知不觉被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要求的更新,对于学生发展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有了改变和提升,对劳动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蜕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中也强调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可见,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优质品格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五育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意义

现如今,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力物力财力较为丰富,大部分的学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人们对孩子并不同过去一般强调劳动的作用和重要性。由于缺乏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学生们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弱化,普遍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行动上的缺失也影响了学生的意识形态,扭曲了学生对于劳动的价值观,缺乏对劳动和劳动者们的尊重,存在轻视、鄙视劳动者的不良现象。此外,学生们长期对劳动置身事外,导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集体中不懂付出、不愿贡献,只愿意接受他人的服务和馈赠。而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比如,劳动教育的缺失或不足会导致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那么在学习上也会演变成只会被动听取而懒于付出时间精力钻研求知。加强学生劳动习惯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主体精神、主人翁精神,学生的内在观念和外化言行也会随之改善,对自己、对班级、对家庭以及将来对社会、对国家,能够主动参与贡献,主动承担责任。

三、 劳动教育的策略

劳动教育的含义很深很广,并不仅仅是打扫卫生这一基础理解。在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应该把抽象的教育观念转为具体化的操作内容。

(一)校内劳动教育

第一步,言传身教,指导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项技能,除了口头的教育引导,学生更需要手把手的教导。我目前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作为预初年级,很多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观念有偏差,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很辛苦,总想逃避或者敷衍了事,也有的学生长期接受家人的服务,认为劳动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不愿踏踏实实地付出自己的辛劳。有时,学生在值日时会玩闹,甚至逃避值日。还有部分学生的劳动技能很弱,劳动工具的用法不当。因此,鉴于学生们在劳动方面的不足,我利用一节班会课,专门讲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在集体中生活学习的时候,个人如何付出与努力。此外我以小组为单位,手把手纠正他们对劳动用具的错误用法。并给每一个小组分配了包干区,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学生们在游戏和竞赛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从而乐于劳动、勤于劳动。在那一次经历之后,学生们的值日劳动更加规范了。

第二步,知行合一,唤醒学生自觉主动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劳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主张之一是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手把手的纠正引导之后,学生应该能明白如何劳动。那么即可进入第二步,唤醒学生劳动的自觉性。在校内,可以通过每日值日表、值日项目的内容描述、值日标准自察、劳动委员等班委架构的建设和监察等规定辅助和鞭策学生自觉劳动。另外,更重要的一点,需要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当学生认可了自己身为班级一分子的身份,自然会以班级的荣辱为自身的荣辱,从而会为了班级自觉自愿地劳动付出。

第三步,培养习惯,将劳动培养为一个稳定的习惯,做到坚持劳动、乐于劳动。英国培根对习惯的养成曾颇有感触,他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多好的行为做法,如果只做一两次,不能持之以恒,那只是扮戏装样。必须将其化为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呢?我认为可以利用一套合适的评价标准来吸引和促进学生自觉劳动,对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成果进行定期评价和抽查评价,及时纠正不当行为,维持稳固良好行为。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三周的时间利用评价标准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在习惯养成的阶段,检查人员根据制定的标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判和反馈,并且要根据反馈进行评比,通过正向的褒扬引导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劳动会逐步贴合评价标准。待这份习惯养成,学生们也会将这份精神和态度迁移到其他的德育之中。

以上三步可用“七定”概括,即设定完整的劳动监管流程:定岗、定人、定内容、定标准、定监察、定反馈、定评比。

(二)校外劳动教育

市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我們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家、校、社区在培育学生劳动品格方面责无旁贷,三方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助力学生发展。

在日常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利用班会课、劳动课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且提供机会和活动让学生参与劳动。要明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始于课堂,但不应终于课堂,而应走出课堂,向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开去。比如,设立包干区、劳动周、进行劳动竞赛、强化垃圾分类,褒扬劳动积极的学生和班级。设立专门的劳动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分工,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地完成劳动任务。例如,利用校园内小菜园苗圃的场地条件,我们学校举办了播种葫芦苗的种植活动。我们给每一位学生分发了葫芦种子,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如何种植和养育葫芦苗,培育成功的葫芦苗可以移栽到校园内的小苗圃里。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学生们怀揣着赤子之心和对植物培育的热爱,潜心研究培育方法,积极联络长辈和同学之间相互协助,每日精心照料葫芦种子。在日复一日的浇灌下,很多学生都成功培育出了葫芦苗。当大家带着自己的胜利成果移栽到学校内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自豪与快乐的脸庞,我想他们也都亲身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与意义。另外,我们也可以设计诸如劳动主题演讲、劳动主题写作、劳动主题辩论等思想性的活动,让学生增进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加强正确的观点,摈弃错误的观念。与此同时,教师应需秉持着身为示范、为人师表的情操,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劳动的看法、认识,提高劳动能力,提升劳动修养。

此外,学校需要与学生家长多多沟通,改变家长对于学生劳动的看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家长在家中也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现如今,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大多数的家长很少要求学生为家庭出力,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不需要你操心。”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殊不知,五育之间相互影响渗透,缺乏劳动教育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担当、责任心、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劳动品格,无疑对于智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对于劳育和智育的关系理解存在误区,学校需要向家长多多灌输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争取形成家校合作的关系,共同引导学生懂劳动、爱劳动、乐劳动。这时候,班主任应发挥搭建沟通桥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巧借家长会、家访等机会,和家长分享家庭劳动给学生带来的成长,以及缺失家庭劳动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让家长明白,通过家庭劳动,学生也可以感受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默默付出以及家庭和谐有序的不易,从而增强主动参与家庭活动的责任心、体谅家人的忙碌与不易、拉近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对家人的理解。在实际实践中,我认为有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定分工、建立打卡表、视频打卡等家校联系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劳动。

除了家校之间需要合作,家校还需要与社区合作。社区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工作的机会,增强学生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情境性,让学生们脱离课堂与校园,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验劳动。例如,社区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楼道清理工作、车辆停放整理工作等。让学生直接参与身边的劳动过程,可以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感受和熏陶。社区是学生们的家,学生们居住和生活的真实生活区域,学生参与社区的劳动工作中,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又可以真切感受到社区工作者的不易,心怀感恩,从而增强对社区大集体的责任心与融入感。久而久之,也有利于学生长大成人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

(三)职业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含义不仅仅是卫生劳动,还包括了职业教育。如今,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已经受到重视。学生在职业体验过程中,可以明白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学生必须深入劳动生活,走进真实生活和现实职业劳动中,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劳动体验和增强劳动能力,并且懂得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的道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学校、家庭和社区多方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养成良好劳动品格,最终目的是通过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培养与弘扬,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劳动者的风尚,使学生热爱劳动,力所能及地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公益志愿活动、生产劳动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将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四、 总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变与进步,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改变和丰富,劳动教育的意义也逐渐为人们所发掘。劳动教育能够助力德智体美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劳动能够培养孩子勤劳主动的性格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的劳动品质。劳动能够培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身为中华民族的下一代,端正劳动态度,乐于劳动和勤于劳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付出,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9(7),15-19.

[2]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J].宝山教育,2020(5):4-7.

[3]冀晓萍.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27-29.

作者简介:

俞佳艳,上海市,上海市宝山区鹿鸣学校。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职业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