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林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我国西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成分众多且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得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思想浓厚、社会风俗迥异、乡村贫困等问题凸显。西南地区乡村发展的落后现状与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不相匹配。安顺屯堡村落是明朝因“调北征南”而迁入贵州的人口形成的特殊村落。汉民族与当地少数民族在长达六百多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民族关系,汉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解决好屯堡村落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推进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受到国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研究成果众多。这些成果主要从发展路径和组织治理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但是这些成果研究流于表面,很少有学者进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也有一部分学者进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观察,但不够深入。我国农村分布在广大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各不相同。在这些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当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了解当地优势和面临的困境,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基于此,通过对安顺屯堡村落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理、人文和社会环境,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的优势。
贵州安顺,位于贵州中西部,地处黔中腹地,南有凤凰山山脉,东有老罗坡山脉,东北有轿子山脉,四周高山环绕,中间地带地多平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是进入云南的重要途径之地,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一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安顺地势平坦、四周高山围绕,与贵阳相距约90km。二是交通发达、快速便捷。安顺有沪昆高速、贵昆铁路、沪昆高铁、黄果树机场等,境内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三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境内有黄果树瀑布、龙宫、旧州古镇、天龙古镇、云峰八寨等旅游景区。安顺年平均气温14.2℃,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是天然的“大氧吧”,春暖夏凉,冬无严寒;四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布依族文化、夜郎文化、苗族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红崖天书”、“中国戏剧活化石”、地戏、“东方第一染”蜡染等。五是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安顺境内有汉族、布依族、仡佬族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安顺户籍人口的39%。境内有布依族、屯堡汉民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多元。六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境内煤炭蕴藏量大,水资源丰富,铅锌矿、铝土矿、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安顺屯堡村落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时代契机,政府结合屯堡村落独特的地理环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力盘活当地特色产业、激活城乡经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提供大量的创业和就业平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不断完善当地交通、水利、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助于吸引本地外出劳动力和精英人才回流,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多元性文化则是在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或是各种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交流,致使各种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文化”,同时这种“新文化”也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多元性文化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幸福感、认同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屯堡村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屯堡地戏文化、夜郎文化、苗族芦笙文化、牂牁文化、布依族六月六节日文化和仡佬族吃新节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差异性、独特性,而且也有一些共同性,是实施乡村振兴重要的文化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不仅注重乡村经济发展,而且还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屯堡村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多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维系乡村存续的精神文化纽带,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乡村振兴”的提出,使得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重拾、继承和发扬。重拾传统文化有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展现出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屯堡村落多元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各民族和谐相处是关系我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和谐相处关系着乡村振兴、人民幸福、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在明朝之前,贵州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缘故,限制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一定的联系。明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行动期间,虽然明朝军队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掠夺大量少数民族的肥田沃土,不断拓展家园,经常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技艺和中原文化等,使得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以来,屯堡汉民族与当地的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相互往来更加频繁,相互通婚成为一种自然现象。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参加彼此之间的节庆活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友善、和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屯堡汉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屯堡汉民族的文化既保存了明朝中原文化的传统,又与周边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不断吸收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部分屯堡汉民族把自己当成少数民族,他们有着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文化和风俗等,但在学习方面主要学习中原儒家文化。汉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优势民族的文化,大量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汉族语言、书法、诗歌等中原儒家文化。屯堡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尊重、互相帮忙、守望相助、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安顺屯堡村落地处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少山多、乡村风俗各异、民族宗教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大。深入屯堡村落梳理乡村振兴的阻滞因素,了解乡村衰弱缘由,有利于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振兴乡村,促进乡村发展。
乡村空心化是指乡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或是迁出乡村生活而出现的乡村虚空状态,造成了乡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极其不合理以及乡村人口数量大量减少的现象。乡村空心化的实质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在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需求而被迫选择背井离乡的一种计生策略或是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而迁入城市居住,导致乡村人口数量稀少的现象。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城市化建设,这为农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契机,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城市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基础设施、服务行业等得以不断完善,也吸引了部分向往城市美好生活的乡民进入城市生活。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大量的田地和土地无人耕种,使得农村空心化进一步加重,形成一个个“空心”村落。据调研了解,一些屯堡村落的村民住房平时几乎无人居住,如云山屯、天龙屯堡。行走在这些屯堡村落中,遇见一些老人、孩子和妇女。经过询问了解到,这些老人的儿女、孩子的父母、妇女的丈夫以及其他青年男女常年在外出务工,在家的青年男女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一道难题。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关键,但是这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低,能力有限,不能胜任相关的职务和完成相关的工作。城镇化把中国的乡土社会“连根拔起”,既使得现代因子注入社会,也抽走了乡土社会的营养,使乡土之根枯萎[2]。如何让乡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恢复乡土社会营养、消除乡村空心化现象是实施兴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总开关,而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乡村经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盘活乡村经济,激发乡村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屯堡村落的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乡村产业发展凋敝,乡民增收陷入困境。这一现象产生的诸多因素:一是乡村产业发展单一,主要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但发展基础差,如土地贫瘠,田土面积小不适合机械化操作;二是乡村劳动力、精英人士外流,致使乡村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不足;三是部分乡村无任何资源可利用,难以发展当地经济;四是乡村老弱病残人群,“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五是乡村基础设施差、经济基础弱,土地资源有限,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六是乡民思想观念落后;七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部分乡民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既要扶贫又要扶志的任务十分艰巨;八是乡村精英人才外流,乡村自治弱化,基层自治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九是乡村大量土地被闲置或是抛荒。这些因素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象征和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3]可见,乡村文化是乡民的精神食粮,是维系乡村社会存续的精神纽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屯堡村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乡民对自己的文化开始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质疑。乡村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浪潮中开始走向衰弱。屯堡村落文化的衰弱表现在若干方面:一是乡民服饰的消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往交流越来越密切,外来服饰受到了屯堡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青睐。他们现在几乎不穿本民族服饰,偶尔在特殊节庆活动中穿民族服饰。屯堡村落的服饰文化逐渐淡化,甚至走向消亡。二是民间歌舞、民间技艺后继无人。村民从小在学校接受现代汉语教育,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不自信,民间歌舞、民间技艺不能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至于学习民间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导致乡村歌舞、民间技艺后继无人。三是民族语言逐渐消亡。屯堡村落大部分少数民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原因在于他们从小接受汉语教育,接受汉语学习时间远远多于民族语言的学习时间,而民族语言的使用大多数是在家里与家人或邻居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因而汉语水平远远高于民族语言水平。加之,各民族交往交流日益频繁,汉语成为各民族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其使用的范围、空间、环境非常广泛,而民族语言使用的范围、空间以及环境非常狭小,导致本民族语言逐渐被淡忘,甚至走向消亡;四是传统建筑被破坏。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外在表现的重要载体,如屯堡汉民族的石板房、苗族的吊脚楼展现了汉族和苗族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建筑体现了不同的建筑理论、生活观念和民族风格。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多乡民摧毁了原有的传统建筑,并在原来的地基上修建现代化钢筋水泥建筑。
乡村振兴就是要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内涵,结合乡村的具体优势和面临的困境制定有针对性的乡村发展措施。屯堡村落的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发展乡村民族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以振兴乡村多元民族文化为亮点,重现乡村多元文明风采;以构建和谐生态宜居魅力乡村为基点,构建绿色生态空间家园。
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而农业生产是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屯堡村落的乡村振兴应以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激活乡村经济活力,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1.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相融合
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质上是把农村集体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为农村集体使用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其重点是盘活土地经营权,它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土地“三权”改革明晰了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让乡民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乡民变股民,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了乡民的就业途径和乡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当前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的土地、田地无人耕种。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让乡民抛荒、闲置的土地以及固定资产得以高效利用,盘活了土地经营权。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把流转、散碎的土地进行整合,有利于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实现土地利益的最大化。土地改革与特色农业产业的融合让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成为可能,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土地改革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拓展了乡民就业渠道,实现了乡民收入多元化,增加了乡民经济收入,还可以吸引大量外流劳动力回流以及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和多元化。
2.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与城乡一体化相融合
屯堡村落离安顺市城区、贵阳市等地距离近,依托城乡一体化的辐射和聚集功能,乡民根据城镇对农村绿色农产品、乡村生活体验以及天然养生等产品和服务需求,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原生态养殖鸡、鸭、羊、牛等牲畜,种植绿色蔬菜、水果,修建天然的休闲观光场所等。乡民一般对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形势的关注度不够,当地政府应加大国家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特别是资金扶持、农业技术培训、自然灾害保险、产品销售渠道等,降低乡民的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资金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此外,当地政府可以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培育或引进新型农业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多方联动,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3.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与市场经济相融合
新时代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经济也需要乡村经济注入活力,乡村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重要导向。乡村经济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发展乡村民族特色农业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乡村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文化、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制约着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企业与乡民直接连接,乡民靠企业发展市场,企业带动乡民走上富裕道路,解决乡民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弱、技术差、盲目等困难。企业带动、打开销路和乡民参与,形成完整的产销发展体系,带动乡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乡民收入来源。同时,龙头企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
4.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与“新乡贤”相融合
新乡贤是指从农村走出去,有过求学、从政、经商经历的精英人士,积极返乡参加乡村建设。新乡贤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和推动力量。新乡贤把他们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到乡村建设中来,吸引商人、企业来乡村投资建厂,推动乡村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乡民经济收入。此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可推动地方“善治”。新乡贤是连接乡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纽带。新乡贤会以个人层面上的榜样力量和社会层面上的践行力量反哺乡村,培育更多的新乡贤。另外,营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可吸引大量精英人士返乡建设,特别是毕业大学生、退休职工、干部和军人以及商人等,有力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5.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与科技信息相融合。乡村振兴重在农业产业兴旺,农业产业兴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乡村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乡村单一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植物的品质,培育新型农植物。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提高乡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减少劳作时间,从而提高乡民的工作效率,增加乡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大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引进,培育农业产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人才;二是加大农业产业品牌宣传,通过新闻、广告、互联网以及其他宣传方式,扩大品牌知名度;三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整合农业现有资源,开展线上销售渠道,打造电商平台,帮助乡民增加经济收入。
屯堡村落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多元,多元文化共存、共享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存续的精神力量,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屯堡村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把多元民族文化作为一大亮点。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和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保护好各民族的精神家园,从而守住各民族的文化之魂。
1.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民族文化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财富和宝贵资源,是一个民族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做好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就守住了文化的根,守住了民族的魂。一是做好民族文化收集、分类、整理等工作,建立民族文化资料宝库;二是做好民族文化保护宣传工作,提高乡民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三是做好民族传统村寨、寺庙、宗祠、书院等建筑的保护工作,保存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四是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特别是政策和资金支持;五是运用多种模式保护民族文化,根据乡村实际情况,采取生态博物馆模式、名镇名村保护模式、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模式或其他模式中的一种或是多种模式保护民族文化;六是完善国家立法对民族文化的法律保护,使得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七是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让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2.打造和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村寨
民族传统村落蕴藏着深厚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民族基因、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重要的有形载体。如屯堡村落沿袭了江南水乡的石头建筑风格,带有大明朝的文化遗风;苗族村落是典型的吊脚楼建筑风格;仡佬族村落多为干栏式的建筑风格。这些不同的民族村落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民族村寨中的民族服饰、民歌舞蹈、美食、传统节日、艺术品、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风采和民族性格。当前,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民族文化开始走向衰弱。合理开发或是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村寨,有利于重现民族文化风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开发和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村寨时,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二是合理开发,保护好村寨里原有的古建筑、遗址等;三是政府的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
3.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旅游业发展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方式。但是旅游业发展必定依托一个地方独特的优势、特色,能够展现一定的精神价值或是物质享受,也就是说有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事物。在安顺屯堡村落有布依族文化、屯堡文化、苗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当地政府可以以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民族特色村寨为载体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品牌,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各民族感受到民族文化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也让各民族树立起文化自信。在多元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牺牲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必须与多元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文化保护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既可以带动当地民族经济发展、提高乡民的生活水平,又可以重现民族文化风采、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此外,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与科技信息相融合,一是运用科学信息技术宣传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如通过新闻、互联网、广告等方式,提高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二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整合民族文化现有资源,开展线上销售渠道民族文化产品,打造电商平台,帮助乡民增加经济收入。
4.多元民族文化与地摊经济相融合
地摊经济是通过摆地摊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成本低、便捷、简单、占用空间小、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特别适合低收入、无固定工作人群。但是地摊经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适合在人口流动性大的地方,如城市商场、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等。一般的乡村、村落是不适合地摊经济,但人流量大且旅游业发达的村落是一个例外。地摊经济有助于恢复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国民就业压力。民族特色文化村落、传统文化村落,如旧州古镇、高荡布依族族村落,既是旅游景点又有民族文化特色,一般人流量较大。这些村落的地摊经济与当地民族美食文化、艺术文化、民间山歌舞蹈文化相结合,销售民族特色小吃、产品等,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乡民经济收入。
5.民族文化与人才培育相融合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展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民族文化人才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最重要、最活跃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人们日常的各种生活用品被工业产品代替,乡民对本土文化不自信,传统文化产品消失。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下,一是当地政府应制定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建立民族文化人才培训班,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进行授课,培养一大批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三是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四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宣传,打造民族文化产品,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建设好乡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振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对乡村环境改善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社会快速地发展,但乡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但最近几年,人们也注重乡村发展并要求其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战略举措。山清水秀而贫困落后、繁华富裕而环境污染、车水马龙而秩序混乱的乡村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居环境。构建生态宜居魅力乡村要走实现“经济、社会、保护生态效益的最优化的发展模式,建设成一种布局精美、生活和美、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魅力乡村。”[4]安顺屯堡村落由于地理因素,保持相对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特色民族文化、生态环保相结合,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的魅力乡村。
1.乡村建设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完善乡村公共服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现代化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乡村建设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乡民生活水平。一是乡村各项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防土地被滥用或被闲置;二是引进现代化科学技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建设效率;三是加大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四是完善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制度,为乡村公共设施提供制度保障;五是积极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发挥新乡贤的模范带领作用;六是提高乡村干部工资待遇,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建设乡村;七是完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服务行业,提高乡村的服务质量。
2.乡村建设与特色民族文化相融合,建设特色文化乡村
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某一类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否则,乡村建设与当地环境不相匹配,显得格格不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钢筋水泥建筑随处可见。虽然乡村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乡民精神上的满足。乡村建设与特色民族文化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乡民精神上的需求,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屯堡人的石板房、苗族的吊脚楼、仡佬族的干栏式建筑等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建筑风格结合修筑民居或其他建筑物,既可以体现传统村落建筑风格,又可体现现代建筑风格;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可以把他们民族服饰、山歌、舞蹈等文化可以在民居、路灯、宣传栏等建筑物上显现出来,既可以展现民族文化,也可以体现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又可以增强乡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节假日,乡民举办娱乐活动,如唱山歌、舞蹈表演、地戏表演、跳绳、斗牛等活动,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增强乡民文化认同。
3.乡村建设与生态环保相结合,构建环保型乡村
天然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然而在现代化乡村建设中,由于人们一味追求经济上的效益,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乡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被过度砍伐,蓄水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土质污染,肥力下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乱排放,河流被严重污染;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塌方、泥石流泛滥等。另外,乡村“脏、乱、差”现象严重。乡村道路上垃圾随处可见,生活污水乱排放,蚊虫满村飞,臭气熏天;赌博、骂街等不良社会风气比较普遍。可见,乡村环境恶化的背后是乡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一是加强乡民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提高乡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乡村建设要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好自然;三是加强乡村生活垃圾治理。修建垃圾收集、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池等;四是整治乡村不良社会风气,建设礼仪文明之乡。总之,着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鸟语花香、鱼跃人欢、村美人和的生态宜居魅力乡村,实现乡民富、生态美的完美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很多乡村已经从贫困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乡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乡村振兴多种多样的创新型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众多的经验和方式方法。但一些乡村在振兴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始终无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可见,任何一种乡村振兴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必定有其特殊或是重要的因素,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乡村振兴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我国乡村分布广,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特点、特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依托当地环境、利用地方特色、特点来建设乡村。世间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从理论中走出来,到生活中去实践,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因地制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