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路径研究

2021-11-29 03:28黄雪松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大学信息化

黄雪松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基础部,吉林 长春 130000)

教育信息化改革是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201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1]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从宏观层面表明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信息化改革。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科教学发展与革新做出新的要求和指示。2016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应当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同时对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教育资源、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要如何扭转信息技术和翻译课程教学“两张皮”的局面,值得英语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课程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课程教育信息化本质上就是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资源进行整合,这表明信息技术不应该是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而是一个复合性的整体。只有将信息技术和教学、研究融合为一个整体,服务于大学英语教育的科研与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教育信息化的优化和整合。课程教学信息化是指,将数字化内容整合叠加的范畴日益增多,直到整合于全课程并有效应用于课程教学。为了营造生动而丰富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培育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素养,高校需要将信息化内容与英语学科课程进行充分整合。课程教育信息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主、探究、合作三者合一。课程教育信息化要达到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以此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二是培育学生的现代化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从知识积累型转变为知识创造型。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语言教学将发生根本性革新:第一,信息技术不再应用于语言教学的某个环节,而是对整体教学系统的改造,这既包括对如翻译课程和翻译专业的数字化改造,也涵盖对翻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评价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各个要素进行的重塑。第二,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存在,它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成分凸显与教学法、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而非机械叠加和重复作用。第三,信息化改革将发生重大变化,它不再限于帮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以改善教学手段等基础作用,而是全方位、多维度、有重点的提升英语翻译课程的总体效果。面对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需要着力适应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主动参与以应变革的裂变和聚变过程。

二、大学英语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存在的误区

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占据中流砥柱的地位,课程教学时实现教育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场所。虽然教师对于融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概念有所了解,但是在实践上,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主体框架,尚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对于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认知偏差,这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作用存在如下三大误区:

(一)高估信息技术的效用

21世纪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作用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于是信息技术开始介入高等英语课程教学中去,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增长极。学术界普遍认同信息技术是破解大学英语教学问题的良方,信息化应用能够彻底解决当前英语翻译教学中低效、费时的问题。学界甚至对计算机技术手段支持下的网络教学寄予厚望,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打破了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建构了一个虚拟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英语翻译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宜个人的教材和课程。而受到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理论的助推,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将网络教学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唯一保障,但同时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课件轻教学等流于形式的矛盾现象。[3]

(二)对信息化技术抱以怀疑态度

于海、钟晓华通过调查实践发现,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病灶并未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根除,反而引起了更多“炎症”。陈坚林根据案例调查,指出当前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师为导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另外,从调查访谈中笔者发现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英语翻译课程的整合认识仅停留在融媒体教室的使用,部分教师将纸质材料搬运到计算机上,再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翻译课程的网络教学版本的教学内容与纸质版本相差无几。由于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比较优势尚未凸显,导致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受此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产生了心理落差,甚至表现出否定的心理。

(三)面对新技术手段的恐惧心理

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呈现出复杂的心理,尤其是对年纪稍大的英语教师而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使他们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受到自身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而变成“技术恐惧者”。面对成长于互联网年代的大学生群体,部分教师对新技术抱有拒绝、厌恶的心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革新促使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由此产生抗拒心理。

可见,虽然以学生为导向、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大部分的高校英语教师对其理论意义和概念把握缺乏清晰的认知,没有落到实处,对于信息化技术手段和翻译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缺乏明确的规划。

三、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路径分析

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并非简单的让信息资源与翻译课程简单叠加,而是从本质上扭转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背景下,大量的知识内容、信息资源、交互平台和虚拟环境都为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提供了沃土,因此,将信息技术手段和翻译课程内容、资源、教学环境、平台、教学策略等有机整合,有助于将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潜力深度挖掘出来继而转化为教学实践,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一)充分整合翻译课程资源

翻译课程资源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承载体,也是实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有见地的选择与翻译课程相关的资源,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促使高等教学英语翻译教育现代化向前迈进一大步。利用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条件,在网络资源库中搜索、筛选、整理适合翻译教学的教学素材和基本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加以改编、优化和创新,从而形成多形式、多媒介、适应大学英语培养目标的教学。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大胆创造,自主研发适应翻译课程教学的资源,比如电子课件、网络课程、翻译题库、翻译学习网站集成站等,使翻译教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和优化。

教师使用的翻译资源摘自于英语国家的真实生活、学术场景和文化环境,在该角度看,大学英语翻译学科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拥有可靠、真实的鲜明特点,以及切实可行、具有前沿性、跨学科性的学术特征。多维度、立体化的翻译课程资源打破了纸质材料的统治局面。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可以强化信息刺激,增加大学生的知识输入体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学习的总体效率。[4]

(二)有效利用信息化交互教学平台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网络还给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提供了真实的交互平台,突破了教室的时空局限,拓宽了翻译课程教学的边界。大学英语教师利用慕课等平台,将翻译课程的材料、资源以及题库进行打包,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平台中寻找适宜自身水平的学习资源,实现教与学的合理性匹配。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将翻译技能与听、说、读、写几项技能有机融合,将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外延。

借助高质量的学习平台,大学生可以在不同区域与在线学习者协同共译,共同交流、互动,从而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知识构架。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借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模式,通过不断地提出疑问、启迪学生、解答问题、讨论争论,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此交互平台上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也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因此,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造交互式、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翻译学习与互动构建平等参与的平台,使之实现所学知识向个人专业能力的转化,这对于有效提升个人的翻译水平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也是延伸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5]

(三)不断更新教学模式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计算机、互联网、融媒体、交互平台为支撑,促使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突破制约因素,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探究性的长足发展。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可以彰显大学英语教学实用价值、知识系统化、协同学习的特点,更好调动和引导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能动性。一方面,凸显了学生在翻译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教师在翻译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引导地位。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翻译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不弱化传统课程教学的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尝试个性化的翻译课程教案和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开发网上教学交流系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加以创新,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记录、自评手段、在线讨论学习、小组合作等加入监控管理模块,便于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翻译学习掌握程度有动态的把握和清楚的认知。

大学英语教师应从课程结构与宏观层面深度学习和理解翻译课程的要求,不断更新翻译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师真正成为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凸显大学英语教师的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服务,激发大学生的翻译学习热情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因而,要注重实现英语翻译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革新,转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建构以能力塑造和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式,从而实现翻译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为学生英语翻译水平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着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是两个课体之间的交汇点和纽带。应用于翻译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在于“人”,即教师的计划、设定、实施翻译课程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是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等直接影响着翻译课程教学的实施。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应对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翻译课程教学发展的实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及能力,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中去。

为推进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高校英语教师应当从多维角度出发进行自我完善,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开放和共享翻译课程的素材和资源,包括高校内部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教研室为模块建立资源共享虚拟平台,采用共同备课的模式,使资源效用发挥最大化;还包括校际翻译课程教学共享,以学院或者学校为单位不同学校之间的翻译专业教师提供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鼓励教师将资源灵活应用于翻译课程教学当中去。二是大学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力,在翻译课程设计中充分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化元素。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既具备完善的翻译知识结构体系,教师需要将翻译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和技术知识三个要素之间的融合,又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学习计算机实操技能。三是参与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相较而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比中老年英语教师对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更具优势,但是中老年英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教学经验、教学大纲的理解明显优于青年英语教师。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弥补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

信息技术的介入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明显特征,截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全面普及了计算机。在教育教学领域内,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式革新,也推动了学科在方法论、学习论、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发展。近年来,在整个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系统中,课程教育信息化逐步演化为了刚性需求。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翻译学科的有机融合,需要英语翻译教学系统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链条资源与信息的高效流通,帮助高校教师突破客观环境的制约,从而提升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大学信息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月“睹”教育信息化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大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