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覃翾涵(1995-),女,壮族,广西来宾人。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公共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2015ZD074)。
摘要:本文基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视角,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都会影响到地区的经济状况水平,当前广西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普遍偏低且城乡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对此,广西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倾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等方面研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城乡差距
当前,广西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上极不协调,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卫生服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和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均等化发展水平低。为此,应该促进广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一、广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现状
(一)农村小学教育基础条件差,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等
广西现阶段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包含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为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发挥“撤点并校”的积极影响,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进行交通补助、阳光早餐计划、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以及招收农村地区特岗教师。政策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乡村基础教育水平提升,但与城镇教育水平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生均经费相差大,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缓慢。2014-2018年,广西的学校数减少速度明显放缓,“撤点并校”趋于成熟,城镇师生比例明显高于乡村师生比例,相对于农村,城镇有着完善的教育資源,优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往往聚集在城镇,这往往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自身动力不足,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城乡均衡。
(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城乡卫生服务能力不均等
广西已形成市、县、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户籍地所在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但是,当前广西大部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普遍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设备短缺等,无法满足农民就医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农村广大地区医疗卫生环境差且不具有发展潜力,乡村地区往往能够缺乏设备、病床不足以及缺乏相关配套措施。二是农村医疗技术人员水平较低,很多乡村医生往往是属于家庭式,没有接受到专业的培养,诊治水平有限,而新一辈的医护人员往往受薪资待遇等问题不愿意留在基层工作,造成医疗队伍不稳定,医疗质量普遍不高。
(三)农村道路修建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均等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广西已建成多条出省高速公路项目,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联系。2013年以来广西多条高铁开通,同时公路及民航客运也在进行多元化经营和发展,截止至2018年,广西运输里程在不断扩大,但就农村地区而言,2020年,广西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0.21万公里,但因其地形多为丘陵及山地,且农村村落聚集散落,通往乡镇、农村的公路普遍存在等级低、路基窄、路面差等问题。
(四)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不均等
广西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以寻求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广西城乡就业服务上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匮乏集中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信息得不到保障且不具有时效性。此外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上没有专业的培训往往难以胜任职位工作,及时有相关的培训也会因为经费不足、培训内容局限,导致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相对来看,城市有着完整就业服务和管理制度,城市工作机会多且选择多,同时即使失业了也能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
二、广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转移支付能力水平不均
2014-2018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31.5%,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了较大比例,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014年至2018年增长率为43.3%,农村人居可支配收入农村的增长较快,但从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村民人居收入仅为12434.8元,相当于2018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3,二者存在着较大经济收入差距,城乡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转移支付设计和规模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乡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居收入也在增加,且速度快于乡村水平,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
(二)公共财政支出不均衡,导致城乡公共服务的财力基础差距大
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实施城乡二元化管理。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得到大力支持,公共财政支出往城市倾斜,而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过程中,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村人口失去了与城市人口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的二元化管理直接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广西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整体供给不足,且在经济发展历程中向来优先发展城市,故城市居民可以花较低的费用甚至是免费享受公共服务,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长期下来就造成城市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拉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政府(财政)为主要提供者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声场发展的需要。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表达差距明显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受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如果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缺乏表达途径,往往造成供给失衡,不能针对地区解决实际问题。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上,不能表达出自身的偏好程度和行使监督的权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城乡公共产品失衡,城镇公共服务水平高于农村,加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程度。
三、促进广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底线公平: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
底线公平,主要是公民的生存和發展公平,每一个人都有公平的生存权,不允许通过剥夺一部分人生存权来实现另一部分人发展权;实现发展公平,首先得保证在制度上约束和公共品的分配上,不强调个人所得与其社会贡献的相关性。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每个公平的基本保障。可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的地方政绩考核指标,并建立一定的监督约束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公民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能对地方政府起到督促作用,有效激励地方政府行为。
(二)起点公平:强化民生优先原则,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广西经济发展滞后,财政能力弱,这导致广西在基本公共服务往城市倾斜。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理念,优化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将城镇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强化民生优先原则,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广西在城乡之间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转移支付制度,让广西各个市县、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能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
(三)过程公平:确保城乡居民的机会均等,制定合理的投入与供给机制
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同时发挥社会力量,让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品地提供,如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投入,可以缓解政府和市场压力。针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主要还是得由政府地供给,在转移支付分配是要结合各个方面进行测算,如医疗卫生情况、供水率、人均里程数等客观因素进行衡量,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水平高低对其进行供给。
(四)结果公平:缩小城乡居民实际消费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城乡差距的核心是消费差距,调控消费差距,解决公众所关心的消费效用问题,又保留了市场经济机制要求的财富和收入差距。转变传统的“自上而下”决策模式,要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一方面让农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和途径,充分尊重农民的正当诉求,另一方面增强对通过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经费审查,让农民充分参与进来,建立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及时有效落实。
三、结语
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大力支持,但在其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不容小觑,要针对性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做到底线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努力促进和实现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滕明兰.广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测算[J].广西社会科学,2011(02):26-30.
[2] 赵黎.“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境与思考[J].社会治理,2020(01):51-59.
[3] 肖育才,钟大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基于不同收入来源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1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