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冬容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德育与法治教育为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内涵,并合理运用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对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以及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对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有效融入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8-0109-02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teachers deeply excavate the spirit and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y infilt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aking moral education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as the carrier.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gnition.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h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hoping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and help for the majority of educators.
【Keywords】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Penetrating strategy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应用在教学实践当中,以其崇高的文化内涵、思想观念以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作为时代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能够深刻体现新时代道德践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过程中,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之中,在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社会实践以及进行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下,引导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其教学理念较为守旧,并没有结合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更新。而且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认为学生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学科上,因此,在研究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多数流于形式,这样就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投入的研究精力也比较少,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2)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较为单一和固定化,没有充分结合教学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积极进行优化和调整,而且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在学科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授,单一乏味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拓展和丰富,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3)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许多内容和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的联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础相关概念的讲述上,实践活动和生活应用的缺乏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短板之一。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研究
(1)教师加强文化修养,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国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而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为人师表”的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也就是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进行主动的探究与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积极钻研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进行研究,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形式带来的魅力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大量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从阅读数量和阅读题材上进行扩充,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料.
(2)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各学科教师也逐渐意识到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吸引学生关注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创设教学情境非常符合小学生天性活泼以及思维活跃的性格特点,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好奇心理比较重,能够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中更快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就需要按照拉近师生距离、引入生活案例的原则,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也要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为教学的依据,从教材内容出发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一家亲”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我国56个民族同为一家共同庆祝春节的热闹场面,并以“56个星座,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在这种强烈的民族团结氛围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品质。而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节课时,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家乡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通过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风景引入,并向学生讲述这些自然或者人文景观与家乡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既是家乡文化的载体,也彰显了家乡人民的文化风貌。或者可以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自己对家乡最熟悉和最喜爱的部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就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在讨论动情之处,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就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也做到了自我的融入和吸收。
(3)深挖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同时也要积极搜集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加对传统文化素材的积累,并将这些知识恰当地融入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中秋佳节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向学生讲解中秋的庆祝方式,并且向学生讲述这些不同民风民俗形式的来源以及中秋佳节的历史起源,在中国各朝代时是分别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纪念的。或者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如嫦娥奔月这些充满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当讲解各个朝代对中秋佳节的庆祝方式时,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古代诗人的文学作用,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词句来表达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而在唐朝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诗人以景赋情,描绘了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这些优秀的古典诗词中蕴含了诗人的感慨,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刻的表达,体现了诗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更需要结合新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赋予文化佳节新的解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塑造,也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
(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文化认同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跳跃,性格活泼,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对于教师的语言说教可能并不感興趣,也无法产生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通常以教材内容为主,以语言讲述为主要授课方式,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和接受,这样的授课模式只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和乏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在逐渐降低。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下,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中的语言讲述来完成,也不能让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作为小学道德法治教师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致,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结晶,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时,教师就需要从小学教育阶段就着重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和践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文化主题活动和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班内同学参与以“遵守规则”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课堂讲说,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产生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和校园,对不文明和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加以制止,并向同学讲述遵守规则的意义。这样才能保障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而且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小学生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呢?”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德育的认知,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遵守规则、纪律这些传统文化的理解。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并凝结的,代表着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思想的结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并深挖教材能力,通过开展生活实践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真正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J].亚太教育,2020(6):142-143.
[2]邓燕增.浅谈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5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