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

2021-11-28 00:53沈丽萍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32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效率初中数学

沈丽萍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提高数学学习小组合作效率,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应有的提高策略,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围绕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作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2-0113-02

【Abstract】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the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an optimize and max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It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 classroom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study group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necessar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make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group cooperation.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Group cooperation;Efficiency;Strategy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效率是数学新课程改革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初中阶段,提高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抓好数学小组学习活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共赢意识与协作探究能力,发展學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效率?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从小组主体结构、小组合作内容、小组合作过程及小组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去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

1.科学分组、兼顾主、客观因素均衡人员配置是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的基础条件

小组学习主要以小组形式为基本单位来保障学生的合作学习,学习活动的主体既不是学生个体,也不是全班的学生群体,而是少数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构建数学小组(即分组)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除了要重点关注人数、性别比、数学成绩、基础水平和数学习惯、思维方式等客观因素外,还要兼顾数学学习兴趣、智力、性格和家庭教育环境等诸多不可控的主观因素。从客观因素出发,初中数学学习小组的构建,应尽可能地做到均衡分组,男女生比例适当、人数以5~6人为宜,取长补短、依据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按高、中、低均衡分配人数,在全班综合横向比较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学习能力相当、学业水平对等。而主观方面,性格外向的学生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粗心学生结对细心的学生、习惯好的学生要督促习惯差的学生、每个小组还要保证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核心人物。简言之,就是要系统做到“优势互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科学分组。从而在各个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包容开放的数学学习氛围,使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在合作完成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数学学习的获得感和愉悦感。科学地构建、分配数学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心设计数学小组学习的任务和目标,优化数学问题情境是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的中心思想

不是所有数学学习活动都必须经由小组合作来实现,也不是所有数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一般来说,初中数学中适合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在平时的数学研讨课上,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往往热衷于搞一些形而上的合作学习活动,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热烈、人气十足,但往往都在热热闹闹地走过场,具体数学学习目标的落实和重难点的突破都得不到有效解决,课堂效率低下。原因在于数学教师选择的小组合作内容实际上“文不对题”,数学知识简单明了,学生个人就能轻松解决,根本没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优化设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所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当具有层次感、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问题学生不能立即独立解决,但可以依据之前学过的知识经验一步一步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解决。“给学生一个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苹果”,这样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才显得更有价值。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从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ax2=0(a≠0)入手,逐一验证ax2+c=0(a≠0)、ax2+bx =0(a≠0)、ax2+bx+c=0(a≠0)等四种不同情况,直观地掌握了“一元”对a和b的限制以及“二次”对于a不等于零的限制,明确只要(a≠0),就必然具备二次方程的特征,从而理解了 (a≠0)这一特定条件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3.加强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引导,抓住时机创建分工明确、有效互动的小组学习活动是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的主要途径

最理想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是抓住契机且有效引导的小组学习。要提高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干预引导能力。一方面是准确把握小组合作的引导契机,适时引导小组合作。教师引导过多容易使学生受定式思维限制而产生探究惰性;引导过少则会加大学生探究难度,降低可操作性;在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不合时宜地横加干涉就造成学生合作进程和数学思维的中断,导致结果脱离学生预期。另一方面是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内容。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或者个人无法突破某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及时、恰当地引导,会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热情,带来有益的数学思维碰撞。例如,在特殊平行四边形一章中,讨论“菱形的一些性质正方形是否具有”这一问题时,我在以往教学中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仅仅盯着结果“具有”或者“不具有”展开讨论,而忽视了探究过程中的“为什么”具有或者不具有的论证。这时候,我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强调小组探究的重点应该放在验证“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数学结论上面,具体是怎样一个迁移、变化过程。其实,这里面既有对小组合作引导时机的把握,避免了学生的低效讨论,又有对合作内容的精准掌控,即在判断出低效合作的同时,指导学生该如何高效合作。

在数学小组合作中,教师既是课堂的管理者又是数学小组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各小组长安排好操作验证、观察记录、主题发言等具体合作任务,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精心组织、和谐有序地推进小组学习,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合作交流,营造出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积极分享的和谐氛围,最终引发有价值的深度探究。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预留小组合作的时间和范围,允许出现错误的假设,允许争辩和不完整的浅显表达,让学生完全深入数学问题的思考。例如,教学“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时,让学生思考应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对应线段的相等、共有几种辅助线的做法。当有学生提出延长直角三角形ABC斜边BC上的中线AD到E,使DE=AD,连接CE,然后利用求证△ABC≌△CEA(SAS)来证明结论时,教师可不急于肯定答案,应该让学生继续合作探究其他两种证明方法,比较哪一种证明方法更便捷。这样一来,虽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多花费时间,但在随后的探讨中学生却惊奇地发现了“如果一个三角形一条边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这条边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这一逆命题,并且验证了这一逆命题也是正确的,从而深化了对本条数学知识的理解。

4.优化小组评价评价体系,兼顾小组集体与个体,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是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的根本保障

初中数学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依据全体性、鼓舞性、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根本要求,着眼于合作学习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兼顾对学习小组集体与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灵活穿插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指定某一小组汇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结果时,可以指名其他同学对汇报的学生从“回答是否正确、全面”“表述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楚”“步骤是否有条理”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也可以直接对本小组的集体学习给出捆绑性评价,如“你们小组花费时间最少,合作效率最高”“你们小组分工合理,人人参与,讨论最积极”等。

数学是注重解题步骤和逻辑推理过程的一门学科。在评价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小组学习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合作方式、参与程度、帮扶效率给出相应的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活动中探究数学结论的具体步骤、方法,更多地去评价他们的倾听、交流、分工协作表现,使每个小组成员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及自己在小组中的归属感,激发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增进数学学习小组的集体感召力。

数学小组评价还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全程活动,不仅要积极开展小组内同学的相互评价,如“某某同学在我们合作时查找资料非常及时,画图迅速而且标准,为我们组其他成员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还要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和评比。教师可以采用一张小组量化评价表,从知识、能力、思维、心理等多方面入手把不同类的小组常规要求和测驗成绩结合起来进行等级评定,记入个人成绩;个人成绩加起来平均后计入小组成绩,形成竞争机制。每周、每月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进行适当表彰奖励,促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进步和成长,让数学小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数学能力、完善自我数学素养的舞台。

5.加强数学小组学习合作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是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效率的长效机制

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新时代学习的基本要求,初中数学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几乎所有定理、公式,都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实现掌握、理解。因此,要提高数学小组合作效率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方式和习惯的长期培养。首先,我们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倾听的习惯,把握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尺度。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当某一位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能自顾自地一直举着手,更不能在别人发言时“勇敢”地站起来打断发言人的思路。其次,组内交流时,要鼓励学生学会恰当地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不能所有问题都依靠组内的学习尖子生解决,而大多数同学只跟在后面抄答案。相反要鼓励那些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先说,中等生补充,然后才是尖子生修正、总结。要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踊跃发言,要教会本组内其他同学容许他们犯错误,不指责、不嘲笑,多帮助、多肯定,体现“团结上进”这一主题。

每个小组要根据自己成员的不同情况确立数学合作学习中的预期目标,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求人人都成功,但求人人有进步”;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6.结语

总之,全面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效率,需要数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数学学科特点,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各方面细节,多角度运用创新策略引导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这既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课改方向。

参考文献

[1]辜应保.用“合作”敲开数学“高效”之门[J].大观周刊,2013(12).

[2]盛永进.特殊儿童教育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万丙晟.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伪合作现象剖析及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2).

[4]李旭辉.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

[5]黄新业.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04).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效率初中数学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作文评改“五步曲”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