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萍
摘 要:我国西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滞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也相对落后,因此产生了文盲半文盲家庭、不管不顾家庭、重男轻女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这些学生缺乏更多的关爱,倘若教师没有给予这类学生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势必会使这类学生的日常成长出现偏差。为此,本文将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的农村特殊家庭为例,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2-0007-02
【Abstract】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ic,cultural,and educational aspects of the remote minority areas in northwest my country,peoples outlook on life,values,and marriage are also relatively backward.As a result,students from special families such as illiterate and semi-illiterate families,regardless of family,and patriarchal families have emerged.These students lack more care. If teachers do not give these student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and guidance,i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deviations in the daily growth of such students. To this end,this article will take rural special families in Jishishan County,Linxia Prefecture,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students from special rural famil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Key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Special families in rural areas;Student education
相比较中部和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地与汉族聚集地相比较而言,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并且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学质量上和教育资源供给上也存在较为鲜明的差距。这种差距对正常家庭学生影响尚且明显,更何况特殊家庭学生。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更需要以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的界定
我们所处的积石山是多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6.5%。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人们的婚姻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相对落后,所以产生了许多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村特殊家庭”主要是指:一是文盲半文盲家庭。祖辈全是文盲,父辈即使有文化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家庭。二是不管不顾型家庭。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没有明确的家庭教育意识,对自己承担的家长角色责任和义务没有准确定位。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责任,自己的责任是负责孩子的吃穿,能否成才就看孩子自己。三是重男轻女家庭。即重视男性的权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和人身自由的家庭。四是家长庇护型家庭。即父母亲比较溺爱孩子,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往往会给孩子找出很多理由的家庭。五是家里土地多、收入可观型家庭。即家庭中孩子学习动机不是很足,认为上大学没有任何意义,便辍学在家种地的家庭。六是留守家庭。即父母双方目前在外地打工、经商,长年累月不回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管的家庭。七是单亲家庭。即父母离异后子女随一方生活或随其他亲属生活及丧偶、再婚的家庭。八是困难家庭。即主要是“三无人员”、孤老残幼以及因主要劳动力死亡、残疾、生大病等偶然因素使家庭经济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经政府民政部门核准的享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2.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勘察
(1)成绩普遍不理想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的学生在成绩上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这与父母长时间不在子女身边有密切联系。有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太过落后,因此为了给子女提供必要的经济来源支持,父母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换取钱财。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都将子女留在老家,夫妻俩或一方外出务工,这就意味着多了许多留守儿童,很可能会由于长期思念父母而导致自身的学习成绩状况无法稳定下来,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作为子女临时监护人的上一辈老人无法为子女的日常学习解困。这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相应学生一直局限在不理想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里,无法获得突破。
(2)心理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的学生,都会出现心理自卑、自闭和焦虑的状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类问题,大都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同伴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家庭状况的对比,身边学生都能有完整的家庭,能够随时得到父母的关爱,而自己的父母却远在外地务工,自己的日常衣食住行无法得到父母及时的关怀,许多学生会因为这样的状况而感到自卑,这种自卑情绪会逐渐影响到学生日后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状态,让学生逐渐从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他人进行过多交流,不愿得到关注的负面未成年人。而自卑心理通常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無法正常发展,这不仅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很可能会影响到其所在班级的日常班集体运行氛围。久而久之,学生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念头。
(3)自律性普遍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的家长,无法花费较长时间来陪伴子女,也没有足够精力关注子女的日常行为养成。其次,他们不仅没有引导子女在成长黄金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识,而且有意无意灌输一些负面思想,如外出务工怎么挣钱、读书无用等。因此,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学生都会存在自律性不足的问题。在其做出错误的言谈举止时,没有家长在身边及时纠正和引导,这类学生的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管束,久而久之就会依靠先天习性自由发展,或是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而进行相应习惯的养成,进而出现吸烟、打架、早恋、逃课、旷课等行为。这些习惯有些较为恶劣甚至无法在学生的日常成长过程中产生正面影响,这些行为的呈现都是学生自律性不足的具体表现。
3.问题出现的原因溯源
(1)家庭教育功能较弱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家庭学生的家长都没能使用正确的观念和看法来对待教育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学生进入学校,所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责任都应当由教师来承担,父母只需要维系家庭的经济来源,就已经完成了日常的家庭责任。许多家长对我们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长没文化,孩子就交给你了”,一学期甚至一年从来不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只知道学生在哪个学校上学,不知道上几年级?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甚至不知道学生的名字(大名),但实际上相比较教师而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影响更为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将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日常言谈举止。
(2)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够科学
由于城乡之间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上存在较为鲜明的差距,又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远没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状态,忽略了对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持续性关注,使得学生缺失的情感无法在其他方面得到有效的弥补,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无法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受到教师的重视,许多农村学校也并未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因此变得更为严重。
4.有关措施的战略性研讨
(1)引导家长理清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即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些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相应的家长也应当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在为子女的日常学习提供良好经济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与子女之间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想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理想状态,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配合,也需要农村学校教师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有家长意识到自身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才能使用更为良好的方式进行日常的家庭教育,才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抽出时间与子女进行定期交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现状,让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動的姿态进入日常的课程学习当中。
(2)学校进行教育理念的改善与革新
仅仅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而正确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树立,则会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一线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外,更迫切需要对学生的家庭状况进一步关注,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及时的追踪。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学生家长(监护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关爱,尝试以教师的关怀来有效地填补学生的情感缺失。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能够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
(3)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在质量和资源呈现上,与城市地区相比都存在较为鲜明的差距。这种差距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大部分农村特殊家庭学生都会存在归属感不足的心理现象,倘若能够通过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归属感,通过文化传递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积淀所带来的安全感,那么学生便能够以更为强大、理智的方式和生存状态来看待自己所身处特殊家庭中子女与家长之间长期分离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抑制心理负面情绪,帮助学生排查内心的孤独感。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并未开设与传统文化宣传、教学相关联的课程,因此这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发育的途径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实现。故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工作人员应当意识到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上的问题,努力引进更为先进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资金的财政投入来创造更为良好的教育资源环境,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学生以更为健康良好的方式成长。
5.结语
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偏远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在日常教育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务必得到及时解决。只有如此才能使得相关家庭学生的日常成长发育在正确的引导下进行,这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未来文化建设质量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虎.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
[2]陈瑶.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3]马瑞祥.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辍学成因及对策研究[C]// 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