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
(长春市第53 中学,吉林 长春 130031)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中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课程的本质。把信息技术研究中出现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分析、加工信息,加强对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创新能力[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这既是完成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历程。科学合理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有效借助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借助板书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教材中的知识点。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很难有效整合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确保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更加先进的手段集中教材知识,以更形象地方式为学生展现课程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好地控制教学课堂,把握讲课速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几何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效果的优势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找到这节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几何图形的理论知识整理在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在大屏幕上摆放各种几何图形整合在一起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可以在大屏幕中看到哪些几何图形?”这就会让学生仔细观察,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标。借助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整合教材中的几个图形,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为学生展现几何图形的类别。把立体图形以更加形象地方式展现出来,克服传统板书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更透彻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让教师更科学的把握教学课堂,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课程知识,确保“教”与“学”的共同推进。
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在初中课堂上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让静态的知识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以很简单的方式进行理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标明课堂的重难点,刺激学生的感受器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性质”一课时,作为一个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讲解的效率。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掌握好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进行演示,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2x2+3x+7 的图像,教师用特殊的“笔”把参数a、b、c 输为入2、3、7,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观察教师绘图过程中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这也就能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像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变繁为简,帮助学生透彻掌握重点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借助这种方式完成教学反馈。通过在信息技术板面上展示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练习中巩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把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真正实现“减负提素”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为了检验学生对这节课程的学习情况,教师就要精编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在信息技术上,可以用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和应用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一些计算较快、准确度高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必要的表扬,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要引导他们重复练习。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在竞争氛围浓厚的课堂上进行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这也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方法。不仅可以确保教师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推动数学教学取得更多实质性的进展。[2]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也要不断与时俱进,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借助更加前沿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这门课程的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教学,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树立学习目标。进而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