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明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梁召镇辛安庄学校,河北 沧州 06255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称为“四维”。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明清之际顾炎武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顾炎武《日知录》“)维”即“纲”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被视为治国的“四纲”。那么礼义廉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用现代的话语来解释:礼,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这以礼”,朱熹注解:“礼,谓制度品节也”;义,指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标准。“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廉,指思想清正,引为节检、检点。“廉,清也”,“敛也,自检敛也”;《(广雅释诂》);耻,指导因自己言行的过失而引起的羞辱惭愧之情。“行已有耻”《论语·子路》),“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再从道德心理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耻是道德发生的源泉和基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下》) 耻最初是个体的道德心理活动,但当社会每个个体都具有耻这种道德心理时,它就会上升为社会道德,从心理现象变为道德规范。因此孟子又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同上)耻可以生廉、义、礼,顾炎武认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顾炎武《日知录》)。
由此可知,礼义廉耻,作为“四纲”指向社会道德,是治国的纲领;作为“四德”指向个体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礼义廉耻集“四纲”与“四德”于一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与特性。
礼义廉耻作为“四纲”,它承担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作为“四德”,它担当起人性复归、道德修复、风气完善的社会使命。纵览历史,莫不如此。比如殷亡,周公总结其教训,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酒林肉池、寻欢作乐,无德无道,压榨百姓。因此,他大力提倡礼义廉耻,为周朝制定新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从此,天下百姓折服周朝,君臣有礼,巷民互敬,举国稳定。比如秦亡,西汉统治者总结其原因在于秦朝是在历经春秋战国之乱的废墟上建立的,这废墟不仅是经济废墟,更是文化废墟,这表现在秦朝礼乐不制、廉耻未立、道德式微,再加之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因而引起人民暴动导致灭亡。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衰退、道德式微的时候,礼义廉耻自人们的心底迸发出不可遏止的道德力量,涌现出许多爱国英雄“挽狂澜于既到,扶大厦于将倾”。如“视尔不臧、我思不闷”的卫国夫人、“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倭击敌的戚继光等。这种礼义廉耻观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文化精神内核(有学者称为“耻感文化”),使中华民族屹立几千年而不倒。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我国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今天,人们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应该消除。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某些失范行为甚至愈演愈烈,极大地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严重损害了党与政府的形象。因此,提倡礼义廉耻,势在必行。
首先,需要加强礼义廉耻这种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剥除礼义廉耻作为封建“纲常礼教”的政治外衣,还其本来的面貌,同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伦理转换,注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道德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个体道德的第一步。
其次,要把个体道德内容上升为社会道德规范,建构起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清廉为民的官场行为、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行为、文明礼貌的社会生活行为和严谨治学的学术道德行为等等。传统的礼义廉耻观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内在一致的。譬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传统的礼义廉耻观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现代转化;“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传统礼义廉耻观中“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和“诚实守信”的处世立身品格的现代转化;“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传统的礼义廉耻观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神的现代转化。这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个体道德的第二步。
最后,必须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礼义廉耻被政治化、法制化。道德功能被政治化、法制化的后果就是作用被无限放大,导致“理可杀人”的悲剧,最终被人们深恶痛绝、彻底抛弃。这样的悲剧决不可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