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萍,张瑞瑞
(1.安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2.信阳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克服各种困难与国内外敌人作殊死斗争,终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留下的革命精神,也即红色精神,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最有价值的精神资源。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对他们的红色精神教育,既能让他们学习历史、了解中国的革命史,增长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意志品质,对他们的成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信仰支撑和精神引领。”[1]研究红色精神的内涵及其教育作用,对当代青少年学生道德意志力的生成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红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经过提升凝聚而成的具有激励后人励志成才的优秀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2]红色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是当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其次,红色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克服恶劣环境,战胜困难,赢得胜利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原始的游猎社会还是后来的农耕社会,人们都是依靠勤劳和智慧战胜恶劣的环境,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为生存和发展不懈努力。在我党初创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力和革命精神与敌人作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特别是在长征途中,工农红军在面对雪山草地的艰难跋涉,面对疾病和饥饿以及沿途战斗带来的威胁和死亡,他们没有一个人畏惧和退缩,胜利到达陕北,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转战跋涉的奇迹。
其三,红色精神是历史赋予的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27日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3]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教育意义。2019年9月16日他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指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这也充分说明了红色精神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 “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老区精神”“抗日战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无一不是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坚强意志力战胜困难、赢得胜利凝聚而成的红色精神。而今天,这些红色精神和感人故事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保持革命传统和造就优良品质的好教材,有着非凡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色精神是毅力和意志力在实践中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取得革命的胜利,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能够成功,依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亚当·斯密说过:“坚忍之人——面对危险、困苦,甚至濒临死亡之时,能够保持如同平日的镇定,泰然处之,并且能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说不公正的话,不做不公正的事——这样的人,必然能够得到高度的赞美和钦佩。”[5]
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学生成才发展的精神要素,而道德意志力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中具有内驱力的作用。习近平指出:“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6]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不怕一切牺牲的精神,中国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理想信念的导向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其价值观才不会偏离航向。青少年学生因缺乏必要的人生经验,在辨别事物和认定是非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其价值观容易受物质或精神因素的影响,甚至发生改变。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意志力的表现形式,而道德意志力又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利用红色精神的教育作用,不仅能够促进个体道德意志力的生成和价值观的确立,而且还能够使已经形成的道德意志力和价值观得以巩固。
红色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坚忍不拔、勇敢无畏、不怕牺牲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对当代青少年学生道德意志力的生成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少年学生“多是90后、0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家长过分的宠爱,使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心理素质不高,环境适应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比较缺失。”[7]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因不能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失去信心,使自己长期处于挫折之中不能自拔。“那些由于遭受一些打击就垂头丧气的人总是让人鄙视。虽然不幸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会自卑自叹,但总这样,是很难获得别人同情的。”[5]对于那些遭遇挫折就一撅不振的青少年学生,应该着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力,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红色精神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极具价值。
学校德育的主旨是将道德规范内化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弗兰西斯·培根指出:“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成功。”[8]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荀子也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化之,然后皆出于治,合乎善也。”(《荀子·性恶》)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化性起伪”的德育思想。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低效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红色精神有着重要的德育内涵及育人作用,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形成,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实施红色精神教育对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立德树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意志力包括学习恒心、耐力、专心致志等内容,是学生学习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首先,开设红色文化课程,把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力融入到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并通过学习意志力的养成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意志力。其次,应重视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相互作用,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毛泽东在谈到学习要有恒心时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把二者总合起来,用得着中国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9]其三,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10]充分利用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以及英模人物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精神品质和励志故事,感化和影响青少年学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意志力。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的对象和课程目标,有选择性的整合红色资源,开发不同的课程类型,拓宽红色教育渠道,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生成。
当前,应着力整合红色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红色教育。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显性的红色资源,也有隐性的红色资源。显性红色资源是指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以及博物馆和红色纪念地等;隐性红色资源指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留下的能够教育人和激励人的红色精神和感人事迹。针对小学生,要多讲解红色故事,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通过红色教育感化,使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训练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志品质。中学是从儿童进入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价值观的形成期。中学生极易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所以对他们重在实施红色精神体验教育,在课堂讲解中结合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体验活动,提高他们对红色精神的认识,促进其意志品质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已趋向成熟,具备逻辑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他们应重视讲解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红色精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结合实地考察、研讨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品质,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利用红色文化精神的教育作用,在实践中培养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要积极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进行红色旅游活动,让学生通过红色旅游活动增强他们对红色精神文化和红色物质文化的认识,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意志品质。
总之,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高度重视红色精神教育,把红色精神引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融入血脉,促进当代青少年学生道德意志力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