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文化冲击及应对策略

2021-11-28 23:38郭春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时代

郭春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0)

家是国的根基,国是家的屏障,家与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自觉拥有与国家命运共兴衰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战胜各种风险磨难而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1],是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P54)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如何有效应对它们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消极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课题,它直接关系着新时代大学生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3]。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承载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最终旨归和鲜明底色,它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使其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现代思想品格。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个人作为国家的成员和一分子,每个人的家国情怀首先体现在自我的修身责任感上,而“修身责任感在现代社会的家国情怀理念中成长起来就是公民意识”。[4](P17)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公民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而是来源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土壤,是中国民众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以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融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为一体”。[5](P144-145)民无国而不立,公民意识正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自觉的责任感。同时,民无信则国不立,公民意识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能够超越自我私利而讲求国家责任的担当,因为“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6](P5)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要摒弃重权利轻义务、重私德轻公德的狭隘意识,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生力军地位,明确新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业务本领,勇于担当,敬业奉献,做一个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眼里有家,脚下有力的时代新人。

其次,在家庭层面上,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7]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139)人是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大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家是子女,不能单纯地把家庭理解为接受父母关爱的港湾,而应从内心自觉树立自己的家庭责任担当意识。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担当意识不仅体现在感恩父母、承担家务上,还体现在注重家庭美德建设,维护家庭和睦团结上。“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9](P353-354)新时代大学生应理性认识到“家庭”与“国家”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动构建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积极弘扬“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9](P353-354),为创建幸福和谐的家庭和安定繁荣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再次,在国家层面上,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0](P36)国家的强盛是家庭美满和个人幸福的根本保障,而爱国主义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家国情怀的核心要素,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宏大叙事的话语表达,身体力行对国家的责任才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生动诠释。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1]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从内心深处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行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牢记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智慧和力量,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和圆梦人。

最后,在天下层面上,新时代大学生应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整个地球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愈加快速频繁、复杂多样,每个国家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紧密关联、相互依存、俱荣俱损的地球村民。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9](P522)的伟大理念,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的世界。我国摒弃了西方国家利己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国际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奉行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商共赢、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充分展示出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把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深刻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并积极承担起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2](P18)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文化冲击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认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遭遇的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外形势上看,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时刻不忘利用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推行“和平演变”。从国内形势上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国门,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不断侵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作为新时代的弄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思想的最前沿,往往乐于接受和追捧各种新思想,以开拓自我眼界和丰富自我精神生活。由于大学生尚未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鉴别能力和思想警惕意识薄弱,在西方各种错误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他们易于盲目推崇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念,降低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给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极端个人主义淡化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主张个要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宣扬个人利益至上,甚至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赤裸裸的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时所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功利关系具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即我是通过我使别人受到损失的办法来为我自己取得利益。”[13](P479)然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并不是相背而行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个人的利益只有在集体利益的实现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极端个人主义割裂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与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完全是相悖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14](P337)这种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只会助长新时代大学生的功利意识,淡化他们的家国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从而导致他们走向与国家和人民相背离的错误人生道路。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5](P694)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领域沉渣泛起,它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科学幌子,干着丑化英雄人物、诋毁党的革命领袖、美化反面历史人物、歪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斗争史、中共党史、中国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勾当,借此斩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瓦解中华民族英雄奋进、矢志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实现其“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政治图谋。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行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5](P113)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质上是“一种假借学术探究和反思历史之名,实为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反动社会思潮”[16]。由于大学生掌握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限,难以客观地甄别历史虚无主义者采用臆测曲解、断章取义、虚构杜撰出的“历史真相”,往往错误地以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严肃的历史研究,受其误导而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错误认知,从而无形之中失去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责任感。

第三,新自由主义弱化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不断滋生和广泛传播,成为对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影响最大的错误思潮。该思潮以个人自由为最高价值,在经济上主张彻底私有化、完全市场化、绝对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四化”,抨击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政治上主张政治多元化,提倡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诽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通往奴役之路”;在文化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妄图瓦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虽然披着经济理论的华丽外衣,实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理论工具和试图颠覆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面对颇具迷惑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青年大学生很难窥清其背后隐藏的反社会主义真实企图,容易受其误导而开始漠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丧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错误地以为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产生崇洋媚外的扭曲心理。

第四,“普世价值”思潮动摇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1世纪以来,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甚嚣尘上,日益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该思潮基于抽象的人性论,主张“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是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准则。“普世价值”反映着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普世”的名义,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鼓吹为适用于全世界的价值观念,借此掩盖其霸权主义的险恶政治野心。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8](P180)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无论被包装得多么华丽,都改变不了其抹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最终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真实企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对势力在那里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些人是真的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17](P102)在“普世价值”的冲击下,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往往把西方的“普世价值”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等同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甚至错误地认为西方的“普世价值”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最终陷入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蜕变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第五,极端民族主义消解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念。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极端民族主义以本民族的利益为中心,大肆鼓吹本民族的利益高于其他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对外采用各种极端方式盲目抵制或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对内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歧视其他民族、煽动民族仇恨。尤其是在人类面对具有重大危害性的全球性问题时,极端民族主义者非理性的狂热情绪和排他行为,往往与恐怖主义相结合,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或国际争端,严重危害民族国家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协商合作。青年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爱国情绪表达渴望,极易受到极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幌子的蛊惑,错误地把极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等同,做出诸如视“抵制外货”为爱国等偏激的言行。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言行不仅危害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家间的合作共赢,而且阻碍了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起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

三、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策略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0](P155)作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渗入点,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也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场所。面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冲击,高校应打好主动仗,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开创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新路径与新局面,努力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第一,课程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8](P2)。思政课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学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是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新时代大学生头脑,让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坚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认知,在感受中华民族英勇奋进的历史长河中增强文化自信;三是敢于直面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的问题与挑战,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反思和讨论中认清西方各种社会错误思潮的理论谬误,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其展开深刻批判,揭露其隐藏的险恶政治图谋;四是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围绕现实生动的家国情怀案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让新时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8](P6-7)

第二,环境育人,积极营造具有浓厚家国情怀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32)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厚植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文化载体。一方面,高校应发挥校园物质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1]。另一方面,高校应发挥校园精神环境育人的作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经典传统文化浸润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注重开发校训、校歌中承载的价值追求和家国责任担当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

第三,教书育人,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思想境界的塑造者,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主导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8](P1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寄予“情怀要深”的期望,希冀他们“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8](P13)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素养,“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P379)。其次,高校教师应敏锐洞悉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走向,高度关注它们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在课上课下积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它们进行深刻剖析和有力批判,竭力消除它们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毒害。再次,高校教师应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旗帜鲜明地勇于同西方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以身作则地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面典范。

第四,实践育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国情怀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家国情怀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诉诸于实践之中的现实行动。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10](P173)。高校应“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1]。一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利用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校园团体组织,结合社会焦点问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让新时代大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甄别出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荒谬怪谈和虚伪面目;二是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题的学术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1],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让新时代大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工厂和企业等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和党情的深刻认识,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遭遇的现实问题,以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开展忆先贤、学楷模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博物馆、名人纪念馆、革命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或邀请一些老革命战士、时代英雄楷模进校园课堂讲述亲身经历,让他们为新时代大学生还原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事实。

第五,网络育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活跃的主要场所,而大学生又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抢占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利用好网络平台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线上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9](P325)“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P378)。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等网络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送家国情怀楷模的典型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认清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真正面貌;其次,高校要结合时代主题,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积极开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家国情怀网络新媒体学习专栏,竭力根除西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生存的文化土壤;再次,高校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正确导向的信息予以回应,培养深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意见领袖”,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网络文化鉴别力;最后,高校要加强网络监管,严格筛选网络信息,不断压缩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空间,营造一个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环境,以筑牢阻击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蔓延的坚固网络阵地。

第六,合力育人,努力构筑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不是高校的“独角戏”,而是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合奏曲”。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人们家国情怀的根基之所。“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9](P355)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还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协同合作以营造良好的家国情怀教育环境。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积极搭建家校合作的线上线下联动平台,让大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家国情怀教育工作之中,共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并以身作则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时代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少女情怀总是诗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