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21-11-28 23:38王才凤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范畴原型语言学

王才凤

(大连财经学院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才能够得以明确地表达,人类的文明才能够被完整地保存和传递。而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同认知能力密不可分的,语言能力并不是独立的部分,而需要依附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认知机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语言习得也反映着认知的结果。因此,要想从本质上认识语言,就必须将其与人类的认知活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正是将语言和认知联系起来、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皮亚杰提出的体验哲学理论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始终强调语言是人们的认知产物,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涉身体验是语言意义的源头,因此,语言意义深受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的制约,语言学习以及语言研究的核心是语言意义。[1]将日常经验视为语言的使用基础是认知语言学最为主要的特点,认知语言学还着重于阐释语言与一般认知能力的关系。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深入发展和成熟,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上。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更多地被应用到了第二语言的教学和语言习得之中。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实践中,一方面,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学行为提供指导;同时,还能够用实践对认知语言学加以验证。基于此,该文将试着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象征性理论、基于使用理论、隐喻理论和涉身体验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为外语教学开阔了新的视野。而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其必然也会为外语教学活动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该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原型范畴理论与词汇教学,象征性理论与语法教学,基于使用理论与语用教学,隐喻理论与文化教学,涉身体验理论与课堂活动,以探索外语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的启示作用。

一、原型范畴理论与词汇教学

原型范畴理论最初源于哲学,随后,它成为了认知心理学重要的理论,而后来的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时候,范畴化至关重要,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是其基本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内容为:为了能够记忆纷乱复杂的客观事物,人们就必须对其加以判断,然后对其加以分类,最后再进行储存。认知语言学家们称这一过程为“范畴化”,“认知范畴”便是范畴化的产物。很多范畴便由此产生了,但是在同一范畴中的事物,并不是全都处于同一地位或同一层面的,总有一些基本范畴的事物是极其容易被人类所迅速感知的。基本范畴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区别特征明显;(2)能够被快速识别;(3)能够最先被认识、命名和记忆。而一个范畴中比较典型的成员即为“原型”。[2]

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如果我们将一门语言中的所有词汇看成是一个范畴,那么在这些词汇中,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用到的基本词汇,就成为了这个大范畴中的基本范畴。由于基本范畴总能够被人们迅速地感知到,并且原型又为范畴中典型的成员,人们通过对基本范畴中的成员的认识或对范畴中原型的认识逐步深化,那么对于范畴边缘成员的认知也会逐步深入。

由此,原型范畴理论对于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作用比较明显。基本范畴中的词汇通常音节比较少,词形比较简单,意思也比较明瞭,并且使用的频率往往也较高,因此,基本范畴中的词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给予基本词汇足够的重视,将其摆在词汇教学的首位。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专业、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词汇,在教学中应当将其放在基本词汇之后,并且要对同一范畴内词汇的相似性进行讲解。在外语教学中,借助原型范畴理论教授新词汇,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记忆新词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象征性理论与语法教学

象征性理论强调语法的构成单位为形—义配对体,词汇、短语以及句子形成了一个由象征系统所构成的“词汇—语法连续系统”,在该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意义,如果不考虑意义,仅仅对纯语言形式进行研究,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语义和语法之间,并没有任何鸿沟,语法研究应该包括对语言的所有层面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曾表示要统一解释语言的各个层面的事实,象征性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一条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路径。认知语言学家曾指出,语法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观问题,也即关于语言的本质及结构的认识问题。认知语言学坚持涉身体验的认知观,认为语言的各个层面知识都和人的涉身体验具有相似性。

象征性理论启示我们在进行外语语法教学时,应坚持语义优先原则,强调形式和意义有机结合,并要突出形式的意义理据。语法教学和词汇—短语的教学相似,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观识解方式,要注重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法学习中充分地发挥其认知主体作用,另外也要重视一般认知能力的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以下两句话中“let us”和“let’s”反义疑问句选配的问题:

(1) Let us go to a movie,_______?

(2) Let’s go to a movie,_______?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照本宣科,讲解仅仅停留在了学理的层面,使得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并对记忆造成了困难。认知语言学的象征性理论启示我们,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挖其中的语义理据,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语形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在“let’s”中,“let”和“us ”之间的空间距离要比“let us” 中两者的空间距离近,而语符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概念距离的象征。所以,“let’s”的语符距离近,实际上就表示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近;而“let us” 的语符距离远,实际上就表征着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远。由于心理距离近,说话者就将听者范畴划入了自己的行列(we),所以其反义疑问句就用“shall we”。与之相反,对话双方心理距离远,就使得说话者将听者排除在了自己的心智队列之外,所以使用“you”,其反义疑问句就用“will you”。

三、基于使用理论与语用教学

基于使用理论与外语教学中的语用教学密切相关。20世纪,结构主义理论在语言学界里占据主导地位,当时该理论倡导将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结构的抽象知识相分离,“语言”“言语”这两大概念就是索绪尔在此背景下为区分语言使用和语言知识所提出来的,“语言能力”“语言行为”也是在此背景下由乔姆斯基所提出来的。[3]人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语言结构知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语言的使用对于认知结构的潜在影响这一问题。但是,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反复的训练和接触,对于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极为重要。

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对于语言认知结构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与语言使用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保留在语言中,语言就是在不同场景的使用中所产生的。并且作为认知常规的象征单位在人的大脑中有着不同的固化程度,语言单位的可接受度或固化与使用的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其固化程度和使用频率是成正比的。固化程度影响着语言使用者对于某一象征单位的语法特性的判断和认识,原来不正确或不规范的语言使用会因为使用频率的增加以及情景适宜性的增强从而变得合乎规范。

基于使用理论启示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时,要足够重视语用,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语境的敏感性、表达的得体性。例如:“Let’s take our pills , Tom.”(“汤姆,咱们吃药吧。”)在这个例子中,“let’s”其实并不包含说话者,说话者说出这句话的具体情景可能是父母在劝诱小孩吃药。与此相类似的例子还有当医生向病人询问病情时,一般使用第一人称“we”,如“How do we feel today?”此外,“死”在英文中可用“die”“pass away”“farewell to life”以及“kick the bucket”等来表达,但是对话者就需要因具体的语境不同以及交际意图的不同来对语言进行选择使用了。[4]

四、隐喻理论与文化教学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经常会不经意的、不自觉地用到隐喻,其实,隐喻并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认知语言学强调隐喻作为人类思维过程最为主要的特征,是一个整体的映射,人们的认知系统主要就是由隐喻构成的,在对事物进行认知和感知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会将两种没有关系的事物进行交融,从而实现从源模型到目标模型的映射。

隐喻在不同的语言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也反映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解释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的意义很多时候取决于它所在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所表达的不同的隐喻意义。教师要将隐喻理论应用于教学中,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存在着显著差异的那些隐喻选择出来并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文化中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异同,能够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此外,隐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增加学习的乐趣,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从而使教学的目的得以更好地实现。[5]

五、涉身体验理论与课堂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对于世界涉身的体验是语言知识得以形成的基础,任何语言符号的意义都产生于涉身体验中所产生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涉身体验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认知。

试看以下两个句子:

(3) He ran across the field.

(4)He ran through the field.

其中对介词“across”和“through”的不同使用,英语学习者会感到十分困惑,哪怕是高级学习者也难以理解。认知语言学家指出,介词“across” 的使用,可能是以俯瞰的视角来对整个行动进行观察的;介词“through”的使用,则是针对所要穿过的空间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阻力,动作发出者需要努力以后才能通过。此外,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已经证明,做一个与比喻性短语所提及的相关动作能够促进识别过程,人们理解某一个和自己先前所做过的动作相匹配的隐喻性短语,要比理解一个不匹配的隐喻性短语容易得多。[6]由此足见涉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

涉身体验理论告诉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语言的学习是极具体验性的。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对语言知识进行讲解,要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并且要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过程要比教学结果重要,要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够实现课堂互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知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课堂活动足够的重视,设计一些合理有效,并且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身心特点、社会文化背景相符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在实践中感知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语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促进对语言知识的记忆。

六、结语

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极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对于促进教学理论的创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的词汇及语法结构的记忆,并且每一种语言都会有不规则形式,甚至会有一些无法解释的习惯性用法。此外,每种语言也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人类经验的差异及空间物理世界的概念进行强调。无论是对于自己的母语,还是外语,学习者在对其进行辨识时总是有挑战的。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象征性理论、基于使用理论、隐喻理论和涉身体验理论这五个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语言学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包裹的一切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