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鹏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30)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各高校开始重视和启动构建立体化的联防联控网络。新冠作为突发疫情,对于人员聚集的高校来说,其防控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考虑到疫情蔓延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精神和心理上带来不小的影响冲击,甚至可能使部分学生陷入心理危机中。因此,熟悉疫情爆发时学生生理、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波动变化,对于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1]。在学生普遍返乡过年的情形下,校园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应该将家校联动机制有效纳入其中,这一方面体现了高校管理层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为高校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构筑起一张立体化情报网络,能够有效发挥疫情防控资源整合作用。通过家校联动机制的启动和覆盖,高校与留校学生的家长以及返乡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实时关注了解疫情爆发期间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和活动情况,扩大高校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影响范围,真正做到让校方、家长、学生三方放心、暖心、安心。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需要家长直接参与和密切配合的工作。事实上,家校双方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沟通是顺利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条件。家长熟悉孩子的个性特征和成长背景,学生也愿意和自己的父母亲人进行心理沟通。此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高校顺利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坚实后盾,尤其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高校一方面要关注留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必要的防抗疫病隔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与留校学生家长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留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信息,寻求家长对留校学生的心理安抚、精神与物质支持,也让家长看到疫情期间高校管理者对学生日常饮食生活的重视和关心[2]。另一方面,各院系辅导员也要加强与返乡度假的学生家长沟通,将疫情危机下的校园心理干预机制通过线上途径有效延伸到每个学生的家庭,提醒家长管好子女,做好居家隔离防护,正确应对学生在疫情期间可能存在的恐慌、焦虑和疑惧等心理问题,配合学校做好必要的心理干预、心理保健和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在家期间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很多家长在送子女入大学就读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关心程度不高,认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事,自己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要负责管理,一般没有大事,学校辅导员不会也没有必要和自己沟通联系[3]。对于高校来说,平时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危机爆发的应急机制、危机解除后的善后机制建设。辅导员通常认为学生家长普遍缺少专业心理学知识,有的家长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有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是学生没有出现重大心理危机,也不会主动和家长沟通心理干预事项。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多高校辅导员都庆幸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返乡,自己防抗突发疫情的责任有所减轻,因此对于学生在家期间可能因疫情突发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做好预防,对家校联动机制下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更是认知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家校难以形成合力。
高校的家校联动机制启动多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会组织送子女入校的家长参与见面会,通过简单的通讯登记来建立非常浅显、表面化的家校联动合作机制,学生家长参与联动的积极性非常低。只有当学生在校发生危机或家长主动联系辅导员时,家校联动的临时沟通才正式启动,但那时往往不是危机发展到应急求助阶段,就是危机发生后的善后处理阶段,缺少的恰恰是家校双方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防范和早期干预。突发的新冠疫情使得高校辅导员开始关注班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但是大多还是通过班级微信群要求全体学生做好居家隔离和疫病感染与否的上报工作,科学传播疫病预防知识,要求学生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由于缺乏面对面的监管,辅导员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的生理、心理变化状况。而疫情爆发期间,很多学生都焦虑疫情何时能够得到根本性地控制,自己何时能够复学上课、还有更多的毕业生会焦虑自己的工作实习如何能够落实,就业求职是否受到严重影响[4]。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是缺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联动的长效机制,更是鲜有高校将家校联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纳入学校心理教育制度。即便有也是比较宏观的原则性论述,内容缺乏硬性规制和实用操作性,没有搭建实施这项工作的有效平台,家校沟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导致危机中信息来源闭塞滞后、工作预案考虑不周、危机应对准备不足、联动组织不力的状况发生。家校联动更多地成为被动性的应急合作,而不是主动自觉的预防合作。
首先,要建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家长间的常规信息沟通机制,并使其常态化。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建立班级微信群,还要建立学生家长的微信群,定期将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进行真实有效的沟通,即便是遭遇突发公共事件,辅导员也能迅速启动家校联动机制,进行心理危机预警和应急干预。其次,高校要为学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展心理教育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合作提供适当的工作津贴以及网络工作平台和技术支持等。再次,高校要努力构建家校联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和家校联动的大学生异常情况报告制。最后,高校要将推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联动机制作为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效能和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各学校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考核体系中。家校联动长效机制的建设,使得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变“被动合作”为“自觉行动”,积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同学校老师保持稳定持续的沟通联系,将学生放假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心理波动及时告知学校,便于学校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准确及时地发现问题,预判和化解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总之,家校联动长效机制的建立,便于家校双方通过常态化的互动进行学生信息的交流、交换与共享,以此促进家校双方达成教育共识,协同耐心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
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是突然的,但其形成的过程却是长期的,这与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家庭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及学习就业压力等存在密切关系。而家校联动预防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的展开要加强各时段家长的持续有效参与,而不能像过往那样,等学生心理危机爆发或酿成悲剧后,学校才和家长进行沟通,而此种情境下,很多家长多带有负面排斥情绪,不能积极有效配合校方工作,硬性沟通只能加深双方的隔阂和不信任。为此,高校要深入推进家校双方由“应急合作”向“预防合作”转化。对疑似患病被医护隔离的学生,辅导员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家人保持联系,引导家人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安抚,解除学生及家人的后顾之忧[5]。对于留校学生,辅导员要定期询问其健康、生活情况,免费发放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并将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报告给学生家长,要求家长在防抗疫情期间多和学生保持联系,减少外出活动。对于回乡度假的学生,辅导员一方面要组织班干部时刻关注班级微信群,和学生做到点对点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要通过家长微信群告知学校对学生居家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视,积极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和心理波动变化,做好疫病期间的学生心理安抚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任何行为举止的反常现象,都要及时和高校辅导员联系,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来辅助学生家长展开心理疏导。
首先,作为突发疫情下家校联动预防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校方主体代表,各班级辅导员既要做到兼顾全体学生,也要通过定期筛查和常态观察相结合方式来确定重点防护对象,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很多高校从新生入学起,为每位学生建立完备的心理档案,最初的档案是建立在新生入学参加心理测试基础之上的。通过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心理医生可以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以及在突发事件中极易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从而引导辅导员有针对性观察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或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和心理诊疗。面对复杂严峻的新冠疫情,高校应当组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教育专家编写特殊情形下的心理测查问卷,通过辅导员的班级微信群发给学生填写,获取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信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和学生家长,使家校双方建立有效沟通预防心理危机的联动机制。
其次,辅导员在疫情突发后,要迅速通过学生家庭档案,对离校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将特殊家庭,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障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大学生纳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辅导员要将上述心理普查高危人群和特殊家庭的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干预和防护重点对象,主动高频率地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告知家长关注孩子居家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有排斥、哄抢、暴力、孤僻、传谣等社会性非理性行为,或是因为对疫情恐慌、疑惧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失眠多梦、胸闷心悸、厌食便秘等等一些列生理不适反应时,家长就要加大关心程度,并告知辅导员,向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总之,突发疫情中家校联动机制重在增强双方对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认识,关注特殊情形下学生身心健康,使得家校双方能够真正做到并肩作战,帮助学生直面现实问题,排除心理障碍,化解心理危机。
突发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工作不能停止,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首先要通过班级微信群、校园心理健康网络交流中心、高校思政教育论坛等途径向学生传播防抗疫病知识与心理保健知识,兼顾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体现思政和心理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和年级差异性。网络思政教育课堂主渠道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根本,积极宣传党和政府抗击疫情的正能量报道,提高学生直面疫情,抗击疫情的信心,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辅导员则要做好家校联动工作,引导学生家长居家陪伴学生参与防抗新冠疫情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
其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即心理咨询—寻找诱因—心理治疗—巩固成效。辅导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告知学生家长正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出现时的心理波动和生理反应,重点是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寻找心理问题出现的诱因,如心理恐慌下的洁癖症、强迫症;突发疫情下毕业生的就业求职心理危机;隔离期间的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等等。当家长有效寻找到学生心理症结的原因时,就要主动向校方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求助,由家长陪同学生接受突发疫情下学生自我心理平衡术等,做好情绪调适、舆情辨识、压力纾解以及正确面对求职就业心理适应等等工作。当学生走出不良心态和生理反应的困境时,辅导员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身在疫情突发期间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提高自己应对突发疫情的心理素质,逐步探索形成适合自身应对压力、调整心态的运作方式,使其纳入正常学习的生活模式中,即便日后再遇到类似突发疫情,也能做到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