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1-11-28 23:22张晨静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张晨静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

1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困境以及创新思路

1.1 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困境

当今社会,教育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快慢的关键,特别是高校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就现阶段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在于思政教育方面有着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传授上。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并未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体现出来,政治观念与知识传授并未同步进行,存在脱节的现象。(2)思政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有效性不足,课程与教育进展不一,有所脱节。(3)在高校的教育中,“协调育人”的理念并未体现,教师队伍与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有效结合,两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出现这样的困境与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教育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对教育行业格外重视,高校也紧随国家政策的改变作出了转变与创新。即便如此,教育效果仍然不够理想。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1)因为受到市场经济体系的消极影响,其衍生物也发生变化,尤其是多媒体网络,部分新事物以及新思想冲击着传统的三观,同时,因为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部分学生的思想将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2)社会历史原因。自我国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以来,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一直与我国传统的思想发生着碰撞,西方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对于人性自由的了解不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容易使部分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对我国传统的价值理论认同感不高,做出了一些有违社会伦理的行为。(3)学校教育的缺陷。有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并不关注,只追求在学术上的研究,忽视了思想素质教育,这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模糊。

1.2 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路

伴随着信息革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势头并未减弱,自媒体时代又高潮迭起,可谓“一浪更比一浪强”[1]。席卷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对国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也给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方式带来了全新变革。信息交替速度的增快使得高校教育受众群体的关注点更换速度加快,每隔5年甚至更短时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有着年轻化的态势。“90后”和“00后”的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其行为与心理都与传统教育对象有着一定的区别,常常先入为主,不再具有传统的务实、稳扎稳打的作风,他们在满足对社会的一系列诉求的同时还要在社会中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个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进展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小觑,传统意义上的授业解惑过多偏向于被动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受教群体的独立性和个性,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及时应对不同群体出现的各类问题,仅仅在表面上进行细微调整,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就使得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教学模式发展更为重要。

我国领导人多次在会议上提出教育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应该积极转变曾经的思想教育方针,要以时代为方向为高校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从管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创新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所在,要想在思政教育中取得创新,就必须要在政策制度突破、资源整合管理、创新激励制度、包容多样文化、创新培训方式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创新培训过程。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思政教育之前,要格外注重对教职员工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训,使全体师生意识到大学传输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并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互交流研讨。

2 推动“思政课程”创新,提升思政育人的有效性

2.1 发挥课程在价值观引领中的核心地位

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思政理论课程在价值观引领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充分落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育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将课程的重点内容和中心观点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传授要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底蕴与现代相统一,有效提升课堂吸引力。(2)坚持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倡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相匹配,不断提高教学效率。(3)坚持校内与校外相匹配、局部与整体相协调,让个体融入整体、整体凸显个体。保持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90后”和“00后”大学生的基本诉求。

2.2 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提升思政育人的有效性要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课堂上,可以把一些党政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出来,可以是一些微视频、动画等,以生动的模式去推动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在此期间,还要格外注意发挥党员教职工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解读党的历史、思想、政策、立场,展开一系列实践活动,积极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红色文化”相结合,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精粹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2.3 大力推进课程创新

课程要敢于创新、争先创新。大学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应该形同虚设,作为学生“刷课”的“典型课程”。第一,要率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通过对部分示范学校、高校示范点进行整改,来逐步实现课程的创新形式,将“中国创新”“中国创造”等中国系列融入教学理念,让学生们学习创新、享受创新。第二,通过形式、方法的创新,学生可以从社会的各个角度出发,从现实中认清楚我们国家的建设和进步,这不仅提升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可以让高校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效果会更加地有效。

3 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强化隐形思政创新育人

3.1 确立“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的教育培训中,专业课程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有很多的共性,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是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受教道路上的引路者和指导者。此类教育体制结构和体系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它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但是长期以来,却不同程度出现“两张皮”现象。因此,“课程思政”成为一项必然的途径来打破这种现象,发挥出课堂育人的主要作用。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思政”,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观点,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壁垒,将两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有机结合到一起,相互促进,实现共赢[2]。

3.2 扩大“课程思政”的辐射面

(1)要瞅准“课程思政”的发力点和着力点。执教人员尤其是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党员的作风做派,积极成为“课程思政”的先行者。各高校的党委办公室要发挥自身优势和带动能力,积极调动本校党员教师带头做好模范先锋,以学校党员组织为平台,开展关于“课程思政”的主题研讨会,集中讨论如何利用好课堂主阵地,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党员教职工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经验,以不同主题开展多次活动,从思想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要不断扩大“课程思政”的受众群体,不断展开“课程思政”的辐射范围。各个高校的在职党员教师要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好自身辐射和领导的作用,带动周围师生了解和传播“课程思政”。学校领导层可以通过加强校园内部教学团队建设,并以此为契机,鼓励、支持和引导每个教学团队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各项课程活动,带动全校师生的研究讨论,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化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一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案例作为改革参考点保存下来,以此为基础,及时整理、更新思想政治教学大纲与方向,构建具有协同育人理念在内的科学合理的思政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依靠教学团队来实现和完成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内容的培训,对他们进行教学素养的升华。

4 重点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4.1 认识协同育人体系之间的关系

协同育人体系是将“协同育人”贯穿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还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协同育人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将各种教育资源和各种教育主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增强培养高校人才的能力。所以,在整个体系建立过程中,要围绕“育人”核心,结合高校内部与外部的资源,把各种人才培养因素收纳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

4.2 建立“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制度

课程思政指构建比较完善的育人格局的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大学中其他各类学科结合起来,能够有一个同向同行的课程目标,可以以此形成协同效应,并且把“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可以通过优化高校培养学生的方针来对“课程思政”进行改革。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重新审视整个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不断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才能明确社会主义教学的育人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的大学生。要想将“立德树人”目标贯彻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积极推动,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优化升级,以此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

4.3 坚持“思政课程”的课程建设标准

一方面,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贯穿教育全过程,依托校内丰富的课余活动和组织活动,最大限度将思政课程带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确保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职责,传授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本应同向而行、相互促进。各类课程都承担传授知识、理论、方法、经验等职能,也都蕴含思想政治价值,体现着鲜明的价值意蕴,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如思政课程中主要思想家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课程中人物的社会担当、民族大义,自然科学课中科学家体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各专业学科的衔接,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整体推进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工作者等思政教育的先行者们。

总之,高校要探索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应该做到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法相匹配。课程思政不光是一门课程,它作为新型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工作的本质属性标志着任何教育内容与课程教育均需践行其育人目标。因此,高校课程思政价值主旨便是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培养新型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入高校教育中,最终在科学的范围内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