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昱娟,钱宇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
汪昱娟,钱宇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效干预策略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层抽取三个年级共600名学生,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并对其中60名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评估干预效果。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焦虑、抑郁因子得分高于常模且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部分因子有显著差异。经过心理干预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面临学制长、学业任务重、医患关系应激事件多等现象,导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心理问题[1]。中国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滞后,而中国医院环境的恶劣性、临床医疗的复杂性、科研培养的严谨性等多方面因素,均要求各级医学教育机构在认真了解中国医疗教育国情的基础上,关注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适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中分层抽取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共600名学生。其中男生240人,女生360人。
采用无记名问卷方法填写调查问卷,心理问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自评量表共有9个因子、90个评定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分)。1分表示无症状,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某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者表示有阳性症状[2]。
干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0人,共抽取60人。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小组座谈等形式进行干预,之后重新进行心理状况评估。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SCL-90因子分比较时采取检验,不同年级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发放问卷600份,获得有效问卷575份,有效率95.83%。其中男生252人(43.83%),女生323人(56.17%)。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和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SCL-90焦虑因子、抑郁因子分高于常模,其他多项因子分均低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因子医学生全国大学生常模tP (n=575)(n=2 685) 躯体化1.43±0.551.57±0.558.50<0.05 强迫1.96±0.362.03±0.666.24<0.05 人际关系敏感1.82±0.351.92±0.653.87<0.05 抑郁1.98±0.561.91±0.546.23<0.05 焦虑1.73±0.351.68±0.233.23<0.05 敌意1.43±0.551.73±0.696.23<0.05 恐惧1.46±0.361.54±0.563.45<0.05 偏执1.56±0.261.84±0.634.35<0.05 精神病性1.54±0.551.61±0.583.46<0.05
男性临床医学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敌对因子、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女性临床医学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女性临床医学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高于男性临床医学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男女生的恐惧、偏执这2个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五年级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这4个因子较三、四年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具体如表3所示。
表2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因子男性女性P (n=252)(n=323) 躯体化1.45±0.551.27±0.51<0.05 强迫1.58±0.261.36±0.23<0.05 人际关系敏感1.82±0.351.92±0.65<0.05 抑郁1.91±0.561.96±0.64<0.05 焦虑1.73±0.351.88±0.58<0.05 敌意1.48±0.611.33±0.49<0.05 恐惧1.46±0.361.54±0.56>0.05 偏执1.56±0.261.84±0.63>0.05 精神病性1.14±0.351.11±0.18<0.05
表3 不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因子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P 躯体化1.25±0.351.15±0.511.18±0.55>0.05 强迫1.28±0.261.51±0.311.68±0.42<0.05 人际关系敏感1.56±0.351.72±0.411.82±0.51<0.05 抑郁1.81±0.231.83±0.332.15±0.56<0.05 焦虑1.73±0.351.83±0.212.01±0.51<0.05 敌意1.28±0.611.51±0.561.48±0.61>0.05 恐惧1.36±0.261.32±0.361.34±0.61>0.05 偏执1.54±0.231.36±0.411.61±0.32>0.05 精神病性1.45±0.271.34±0.511.31±0.61>0.05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0人共抽取60人。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小组座谈等形式进行干预,之后重新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前明显改善。除敌意和精神病性,其他各项因子与干预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心理干预前后学生SCL-90因子比较
因子干预前干预后P 躯体化1.35±0.251.28±0.15<0.05 强迫1.48±0.311.38±0.24<0.05 人际关系敏感1.67±0.511.61±0.48<0.05 抑郁1.83±0.361.15±0.29<0.05 焦虑1.83±0.351.71±0.21<0.05 敌意1.28±0.611.48±0.59>0.05 恐惧1.55±0.281.34±0.14<0.05 偏执1.62±0.311.41±0.32<0.05 精神病性1.54±0.321.42±0.32>0.05
国内外已有研究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普通大学生中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中20%~67%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 题[3]。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其中焦虑、抑郁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心理压力较大,因此需持续性给予心理调节。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劳动未得到相应回报,因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心理疲劳、负性情绪等[4]。通过性别之间的得分比较,发现女性临床医学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高于男性。这与女性较男性敏感,抗压能力较弱有关[5]。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SCL-90因子分进行比较,在高年级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个因子分较低年级高,其余因子无显著差异。高年级医学生面临考研、就业、规培、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压力和人生选择,在临床实习后,也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
通过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开展人文素养、心理健康娱乐活动及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训练,使他们能够应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调控,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对个别特殊问题学生采取一对一疏导[6],是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干预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前明显改善,除敌意和精神病性,其他各项因子较干预前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有效改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情绪状况,可运用多样化心理教育模式,以持续性普及心理学知识,积极建立、完善心理咨询机制,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素质,消除其心理困扰[7]。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临床管理中,由于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引发的心理健康症状、情绪状况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要区分对待[8-9]。
由此可见,可以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降低相关心理疾病发生率,同时给予指导,采取有效手段、有效方法,以促进学生形成与发展健康人格[10]。从而培养出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1]唐军栋,李秀玲.某医科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688-689.
[2]逄丽红,杨志昌,李鹏辉,等.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当代医生,2013,10(51):6-7.
[3]沈可,黄笛,刘晴,等.中国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性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9):1029-1033.
[4]张云,刘宏娟.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4):335-338.
[5]李明,苏伟,周婷,等.临床实习压力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4):595-598.
[6]景国勋,邵强,潘子彦.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追踪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2(4):67-70.
[7]姚洁琼,邓东沅,王瑞婷,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医教育,2017,36(5):56-59.
[8]沈海晨,李金芝.学生心理健康对经前期综合征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39(2):107-110.
[9]仲卫,陈洪魁,陈洁洁,等.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体育学习倦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3):57-58.
[10]浦彤鑫,安政.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20,36(2):63-65.
R395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8.022
2095-6835(2021)08-006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编号:SJD201901)
汪昱娟(1987—),女,安徽南陵人,硕士研究生,理学学位,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编辑:严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