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的东三省边境贸易商品结构和潜力分析*

2021-11-28 06:56张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东三省边境贸易倡议

文/张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尼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多边机制,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有效运作等原则,以打造文化包容利益共同体为目的,建设打通亚欧大陆运输通道。一带一路主要根据古代丝绸之路提出,为促进亚欧大陆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共同达到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目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沿线各国经贸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东三省凭借独特区位优势,以建设高水平自贸区为引擎,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面向东北亚开放步伐。同时存在与大多数沿线国家贸易规模不够大,各地区贸易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巨大贸易拓展空间。深入分析东三省边境贸易商品结构潜力,对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层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情况

古代丝绸之路是边境经商往来重要通道,一带一路是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中亚是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东欧是一带一路重要通道[1]。一带一路凭借我国与沿线国家现有多边贸易机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缔造文化包容的利益责任共同体,是我国彰显国际地位的良好机遇。一带一路发展恪守我国和平共处的原则,坚持和谐包容与互利共赢,将世界各国构建成紧密合作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具有积极作用,核心任务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建经济发展大环境,形成范围内自由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代丝绸之路就与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是贸易通畅,改革开放后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比重不断增加[2]。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关系得到很大改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处于增长状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比重逐年增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提振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外贸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带一路形成新亚欧洲为核心世界第三大贸易轴心。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结构,不断发掘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对推动一带一路开展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状况呈现地区差异,南亚非洲国家收入水平停留于较低水平,东盟国家收入层次分布均衡,新马泰是中高等收入国家。西亚国家得益于长期繁盛的石油经济,大多分布于中高等行列[3]。中欧有56%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世行统计西欧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2%。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版图呈现明显地区差异,发达经济体集中于欧洲与南太平洋,中南亚与非洲国家经济较为落后。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呈现两头高地区分布形态。中国与沿线不同收入类型国家有不同贸易形态,中国与低收入国家贸易进出口为产业间贸易,与高收入国家G-L指数高于低收入国家,中国被世行定性为中高等收入国家,与经济发达沿线国家具有密切贸易往来。相似人均收入水平对应相应需求结构。

二、一带一路对东三省边境贸易的影响

一带一路对东三省边境贸易产生很大影响,东三省出口贸易以俄罗斯为主,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气等原因,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东三省经济带来巨大机遇[4]。东三省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有利于消化过剩产能,通过一带一路将我国产品技术输往中亚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市场高度融合,为东三省经济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形成东三省新的经济增长点[5]。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东三省外贸进出口额呈现增长态势,外贸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外商投资不断增长。

近年来东三省进出口额不断增长,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进出口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东三省外贸进口额以一般贸易为主,202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0%,外贸结构得到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比往年增长5.4%,钢材出口增长2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8.2%;船舶出口增长6.3%[6]。2020年原油进口增长46.5%,农产品进口增长3.0%。东三省累积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东三省落户有300多个。省内新建外商投资企业1542家,利用外资额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外商投资较上年增加50.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比重57.9%,第三产业外商投资较上年增加20.5亿美元,占外商投资比重45%。第二产业引进外商投资比重大幅上升。

三、一带一路下东三省边境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是涉及国家最多的国际合作愿景,一带一路多重空间内涵体现战略全球性,我国积极参与推动区域贸易合作进程,致力促进区域经济融合。与沿线国家贸易依赖度加深,但沿线地区出口贸易易产生效应较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科技水平、制度环境参差不齐,一带一路倡议对东三省边境贸易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存在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潜力有待挖掘,过度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等问题。

目前东三省对外出口商品种类中服装纺织品占总量的75%,对外出口纺织品大多来自其他省份,对外出口中只能凭借地理优势转让商品,包装后过境运输至俄罗斯等出口国家。东三省对外贸易获取经济利润低,无法带动东三省经济发展。东三省长期依赖重化工业,成为地区内外贸易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难以摆脱路径依赖。重化工业缺乏可持续性,导致东北部分地区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粗放发展方式下资源优势减弱,资源型城市经济走向衰退。东三省边境线较长,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产业未形成规模,长期缺乏政策支持,投资环境不佳等制约对外开放合作进程。

一带一路下东三省边境贸易发展问题表现为对外开放度低,商品结构附加值不高,经济增长贡献率低。近年来东三省外贸不断扩大,但出口额占GDP比重较低。东三省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外贸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有待加强。东三省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0%,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40%,主要通过简单组装将国外进口商品零部件加工成制成品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群体小,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加工位置,产业竞争能力不强,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东三省凭借地缘优势,商品出口国主要为日韩东盟等国家,易与特定贸易对象国产生贸易摩擦。如中日关系低迷,朝核问题等对东三省外贸产生严重影响。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东三省边境外贸发展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促进我国与沿线各国经贸发展,沿线国家对我国东三省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人口总量对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具有负面作用。边界变量对沿线国家进口影响为负,贸易国为内陆国对沿线国家进口影响不显著。一带一路背景下东三省边境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存在商品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潜力有待挖掘等问题,东三省边境贸易发展需要多元化开辟市场,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建立中俄自贸区,促进第三产业体系发展。

目前东三省出口商品结构档次较低,是出口贸易落后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学习其他地区优秀运营管理理念,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政策上鼓励企业各方面发展中转型升级。东三省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通,应实现产品运输到达欧洲,带来物流客流信息流,达到国内外互动,布局高质量产业结构。东三省具有深厚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化进程中应以提高产品创新为目标,依托产业优势不断完善合作,鼓励不同领域国际合作。东三省外贸集中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受限较大,东三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可以选择发展中国家为商品出口新市场。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下,要依托东北亚经济圈核心优势,扩大东三省出口商品范围。多元化发展中要注重产品多元化,东三省是全国农业产区,要加快发展对外农产品出口贸易,注重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提高产品利用率。

在经济竞争发展激烈新时期,要转变传统贸易出口优势,在机电产品方面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是东三省第一支柱产业,应加大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发展,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展农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建立国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区域品牌,扩大产品出口等。围绕中国制造行动纲要,带动相关产业完善发展。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合并等多种形式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加快推进省内周边城镇同城化发展。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培育打造,建立零部件生产、销售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提高区域竞争综合实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东三省要大力开展与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通过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跨境物流畅通。凭借产业优势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加快境外装备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冶金钢铁等行业大型成套设备技术输出,实现产业输入向输出转变。承包沿线境外工程,鼓励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形式,支持骨干企业开展高附加值集成项目,带动相关工程企业低层次分包工程开展。以沿海经济带全面对外开放为契机,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大力推进国际机场等口岸对外开放,积极发挥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聚集带动作用。以建设东北国际航运中心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通。

猜你喜欢
东三省边境贸易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Happy Afternoon Tea
缅甸与孟加拉国边境贸易增加
东三省投资环境讨论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东三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现状分析
对缅边境贸易发展战略初探
内蒙古向北开放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