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2021-11-28 07:19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理论课爱国主义理论

刘 洋(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1]。爱国主义作为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时代坐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全体人民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为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高校坚持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办学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崇高精神素养,引导大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切实推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育目标实现。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教育承载着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在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的基础上,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由应然向实然的价值融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与温度。借助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强化革命理论的科学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利用爱国主义崇高精神感染学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依托爱国主义的真实事例切实打动学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这也是时代对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从情感上厚植爱国情怀、从认知上砥砺强国之志、从实践上奋进报国之行[2]。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借助新理念、新内容、新方式培育新主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着力,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师资、组织、网络、评价等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意识形态主导力、课程教学感染力得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遵循“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这一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以及文化涵养,培育更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接班人,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行机理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同

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更为宽广的视野及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管理方式、评估形式等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形式创新。实行小班教学新模式,转变传统教师理论灌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进行教学组织改革,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氛围,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全新形式,拉近师生关系,加强两者的有效沟通,切实实现信息的深层次互动,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新格局,树立师生优良互动新风尚。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话语形式的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模式及语言形式,减小教师与学生因年龄差异导致的话语代沟,借助大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阐释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相融合的理论课程,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宣传、学习并融会贯通。同时,强化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目的。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实践技术上的创新,充分借助新时代媒体资源优势,构建全新MOOC 课程模式,打造主题鲜明的教学平台,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距离,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成果,切实实现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同。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需要依托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因素,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活动育人视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首先,高校推动校园文化构建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相结合,在文化活动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校园精神与革命精神之间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积极作用时,依托本地革命文化资源,使革命文化在高校校园中可观、可感,入脑、入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切实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自身知识体系,丰富自己思想内涵。

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提高学生政治觉悟、道德文化涵养,使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享受更多的获得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既要以立为主,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又要勇于批判,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做坚决斗争”[5];既要切实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出发,还需要立足于具体国情,结合社会现实问题给予学生针对性解惑,立足于现实解决问题;既着眼于未来,又要关照学生自身利益,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成为大学生切实喜爱的课程,让大学生真正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情感认同。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行为认同

理论认同是基于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真理性的把握,情感认同是基于理论认同入耳、入脑、入心后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共鸣,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同时为大学生的行为认同产生行为驱动力。首先,高校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鼓励师生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大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经过分析、揣摩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通过不断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发现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6],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行为认同。

另外,高校在引导学生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为认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加强对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教育,并且全面开展爱国主义地区实践活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策划具有地区革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高校在与革命地区建立全方位合作的基础上,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实现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最终转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行机制

(一)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机制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足够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避免出现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等问题。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提高关注现实、回应现实的能力,构建政治性、学术性、思想性兼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确保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要不断优化内容体系,切实做到红色革命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充分借鉴“课程思政”的育人思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到“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转变,深度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全方位落实课程建设。各年级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在内容上互相衔接,实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新形式,打造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一体化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全面领会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进一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大限度确保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另外,高校还需细分不同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层次性,做好各层次间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衔接,既减少知识重复问题,又避免知识盲区存在,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在深度与难度上全方位衔接,让学生能够切实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融合,不仅要关注国家整体政策方针,还要关注学生的真正需要,将时事热点与本地热点相结合,丰富教材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可度。

(二)多方协同的课程管理机制

高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管理,构建多方面协同的课程管理机制。首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置严格按照1∶350 的比例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切实提升高校整体师资水平。其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借助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协调推进,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所思所想,解决学生的困惑,广泛地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与激情,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知爱国主义教育的崇高意义。

推进多元主体的课程管理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融合课程内容形成教学合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发挥隐形教学优势效果,实现时间与空间多维突破,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育,确保四大课堂有机协调、互动联通,共同发挥育人作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重视教师与学生的话语权,拉近教师与学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的良好氛围。必须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齐抓共管的课程保障机制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各部门需要齐抓共管,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保障机制,形成体系性的规章制度及相应的保障措施,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态化建设。构建系统完善、分工有序的组织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以有效开展的必要保障。高校必须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属性及具体功能定位,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践行的实践园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研究、解决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支撑。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工程,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深入探究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建立学校、院系以及相关教研室保障机构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总政策进行细节化落实,切实做到将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有效落实,积极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理念。院系带领教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研工作,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终极目标。

(四)多维视角的课程评价机制

为防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方法、结果可能存在的片面性,需要完善多维视角的课程评价机制,形成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精准,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机制的积极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前多采用理论灌输法进行知识传播,若采用传统依据受教育者意愿进行效果评价的方式进行评判,很难获得真实的评价效果。灌输理论一方面强调学生要自觉进行学习,更强调学生要自觉接受学习的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显现需要较长时间,大学生迫于考试压力通常会忽略思政课的重要性,减少关注力度与投入的精力,听课有时处于被动且不积极的状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很难全面吸收。

上好学生乐意倾听、用心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重大且艰巨的任务,教育策略与教师引导缺一不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先在”引领式的作用,受教育者树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是“后在”自觉式的[8]。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价值的特殊性,决定评价机制的构建需要采用多维视角,以充分发挥其积极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爱国主义理论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