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1-11-27 21:20王回力
魅力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外语国际化思政

王回力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过去受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因素影响,高校外语教育中忽视对“如何培养人”的定位和设计,导致出现“中华文化失语”现象,导致外语国际化人才“中华文化底蕴”的缺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引导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品质,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亦是专业成才的重要支撑。[1]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愈发丰富,对于如何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高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效果显著。然而,聚焦于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维度,存在研究成果少、路径依赖多、实践运用差等问题,对此,如何强化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探索有效的路径和对策,对于培养既胸怀祖国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外语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

高校外语课程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肩负着提高大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任。当前,高校外语教育要坚持跨学科融合思维,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人才。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推动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有效的专业教学和价值引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格局。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的错误偏向。因此,必须要对照“一带一路”倡议、“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国家战略、经济全球化等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同时,要把握“国际局势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对学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培育,实现对学生国家意识、爱国情怀的培育。具体而言,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就是要定位于专业层面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思想层面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才,即是既胸怀祖国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外语教育教学的整合应用

目前,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嵌入“课程思政”理念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嵌入方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如何对接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外语教育资源整合,是急需突破的难点。要注重提炼高校外语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结合高校外语“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善于从高校外语的人文内容中挖掘、提炼、整合与大学生精神丰富、思想成长关系密切的思政资源,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使德育教育成为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线。[2]当然,要规避“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课堂“上出思政课味道”的显性化倾向,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浸润。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专业发展、创业就业等视角出发,提炼高校外语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源,推动教育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高校外语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要聚焦本地思政资源开发,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本地历史、人文、风俗等相融合,开发与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本地思政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资源的亲和力,给予学生代入感,实现高校外语教育与思政渗透的共融。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必须要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上下功夫。概而言之,就是要对接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围绕高校外语教育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如何更好地培育国际化人才开展教学方法创新。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规避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参与式、合作式、任务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推动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3]譬如:在教学中,笔者嵌入当前中美关系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外交等视角深刻剖析中美关系问题的本质,即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所为,通过互动式讨论,既增强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又提高了国家意识。二是建构“互联网+”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是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应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载体,打造微课、慕课等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凸显人才培养的创新力。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实践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方法创新,必须要摒弃传统实践教学缺位的不足,要善于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实践教学来增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譬如: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开展“三下乡”活动、参观调研“乡村振兴”典型、考察体验红色文化等等,通过新颖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专业能力发展与思想品质提高相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代新人。

四、推动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监控与评价机制建设

高校外语作为一种知性与德性相结合的教育,旨在立德树人。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制定了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却是空白,对外语课程教学实践引导缺乏多元化引领作用。对此,必须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监控与评价机制建设。一方面,要优化课程教学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实践环节表现、语言表达能力、思想外化能力等等,注重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考核,使“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真正激活学生的成长动力。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建立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发动与整合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建立“三全育人”工作制度,推动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覆盖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聚焦学生思想意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要超越学科本位,突出跨界融合,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提高国家地位、服务国家发展、增强国家话语权,这就需要聚焦于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和国家情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故而,在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中,必须要做好人才培养定位、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凸显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外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功能。

猜你喜欢
外语国际化思政
聚焦港口国际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思政课“需求侧”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