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运动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行为

2021-11-27 21:20江洁
魅力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小山坡乔乔案例

江洁

(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第一幼儿园,上海 200120)

运动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增强幼儿体质,还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幼儿为完成富有挑战的运动项目时,需要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竞赛型、对抗型运动中,或当运动项目对幼儿的运动能力、合作水平等构成挑战时,幼儿也需要对自己做出客观地评价,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从而发展起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为了进行各种小组合作、集体运动游戏,幼儿还需要处理好与同伴的各种关系,培养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等等。可见,运动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有着特殊的价值。

教师的适宜性指导行为对促进幼儿在运动中提高心理品质有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良好个性形成或者导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而一些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可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甚至不可估量的心理伤害。

案例描述一:

中班幼儿的运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班玩攀爬区和平衡区,一到指定地点,几位男孩就朝攀爬的小山坡跑去,乔乔也紧紧跟随在后,当看到前面的几位男孩轻轻松松地就爬了上去,乔乔显得跃跃欲试,可是我看到他突然停下了脚步,盯着其他爬上去的小朋友,足足看了2 分钟,然后绕着小山坡左看看右看看。显然是有点犹豫和胆怯了。但是乔乔还是拉住绳子爬了上去,当他爬上去后,我笑着对他说:乔乔你真棒,继续加油哦。可是由于小山坡坡度比较高,我发现孩子对于爬下来比爬上来更加恐惧。不出我所料,乔乔在坡上停留了很久很久。其他小朋友从乔乔身边爬上爬下,他看见其他小朋友上下自如,变得更紧张、焦虑。我思忖:如果再用语言指导去鼓励他,可能效果不明显,他还是不敢下来。于是我叫来了班里一位女孩晴晴,我对晴晴说:“晴晴,乔乔在上面好久了,他不敢下来,你能不能帮帮他,示范一下你是如何爬下来的?”

晴晴听了我的话后,爬上了小山坡,并且告诉乔乔:“我来帮你,你和我一起爬下去好吗?”乔乔摇了摇头,显然还是不敢。于是晴晴说道:“你看我,手要抓牢绳子,小脚要用力踩住,眼睛看着小脚,这样一定可以爬下去的。”只见晴晴边说边往下爬,让乔乔跟着她的动作指令爬下小山坡。乔乔看见晴晴如此轻松地爬下去,他开始抓住绳子慢慢往下爬,可是我看见他一只脚还是踩空了,滑了下来。这时我说道:“乔乔你真棒,你成功了。你要不要再来一次?”乔乔尝试到了成功的滋味,显得不亦乐乎,于是绕回去又去爬了一次。这次明显比第一次更灵活。

分析:这个案例中一开始我想尝试用语言指导来鼓励幼儿,显然语言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孩子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和紧张,我的语言反而成了对孩子的催促,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她的动作显然是对动作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导致了孩子犹豫胆怯,于是我让班里其他幼儿示范,幼儿在同伴的引导下一下子就爬了下来。由此可见,对于案例中的幼儿,动作指导比语言指导更有效。同时,幼儿充分感受到被教师赏识,和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从而产生了自信心。

案例描述二:

幼儿园增添了新的运动器具—滚轮,大班幼儿一跃而上,这个游戏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来完成。游戏刚开始孩子们便对于行驶方向产生了歧义,有的孩子说要“往前”,有的孩子说要“往后”,他们迟迟没有动起来。其他的几组孩子已经前后玩了好几轮了,我觉得这一组停滞不前的孩子已经商讨了几分钟的时间,是时候去和孩子沟通一下了。于是我问:“你们为什么动不了呀?”幼儿1:“因为一个要往前一个要往后。”我又追问:“那怎么办呢?”幼儿2:“那我们商量一下,找一个双方都同意的办法。”我提示:“你们可以观察一下其他几组的做法。”于是他们又开始商讨起来。我继续观察着孩子们并指导他们:“你们的方法真不错,商量的真有默契,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滚轮就能快速往前了。”通过观察其他同伴的行为,这一组的孩子通过调整自己,又重新准备出发了。但他们还是没有像其他小组一样顺利的开始。于是我又鼓励孩子们:“你们已经很棒了,再加加油哦,马上就要成功了”。其实动不起来的原因在于,面向后方的幼儿没有掌握动作技能,他脚步的滚动应该和其他孩子做相反的动作。他们协调好后又开始玩了起来。这次滚轮显然动了起来。

分析:这个案例中显然是孩子之间合作出现了问题。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我用了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克服困难,让幼儿敢于尝试、坚持到底。这个案例中,我运用了语言指导,反复提示幼儿,推动幼儿。这使得本来停滞不前的游戏继续进行了下去。在指导的时候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对于不同的幼儿必须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样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也发现在大班幼儿运动中,幼儿的自主自发性非常高,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协商去解决问题了。所以对于大班幼儿我觉得语言指导策略的有效性高于非语言指导策略。

案例描述三:

今天小班幼儿的运动挑战活动我们安排了“救小动物”的主题活动。运动刚开始我们发现材料过于简单,对幼儿没有挑战性。经过讨论后我们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例如:过小河,爬山坡(平衡板),过山洞(钻爬)等最后救了小动物完成任务。孩子们看到这个场景个个异常兴奋,跃跃欲试。胆大的孩子冲在前面,胆小的跟在后面。畅畅小朋友在平衡板面前停了下来,她看了看,用脚踩了一下平衡板试了试,感觉有些犹豫。后面的小朋友不停地催促他:“你快一点呀。”畅畅在同伴的催促下只得鼓足勇气前进。在平衡板上的她战战兢兢,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一下。我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示意她往前走。别的孩子都是手脚一起前进,可她几乎是横着前进的。也许是因为后面同伴的催促导致她太紧张,畅畅在爬到平衡板一半的时候一脚踩空从梯子上滑了下来。我让她再试试,畅畅却不肯再玩了。这时,我思忖:可能像畅畅这样的孩子还有,对于这样的幼儿不能让他们由于失败就失去运动的兴趣。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决定再次提供另一个难度较低的平衡板,我提示畅畅再次尝试一下,她看到这次的平衡板仿佛宽了一点,没那么陡峭,于是畅畅再次出发了,这次她表现出了比前一次大胆、勇敢。终于平平稳稳地走了过去。更令人惊讶的是,畅畅成功之后,她自己主动提出要求去挑战第一次那个难度较大的。幼儿的运动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分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小班幼儿运动中心理健康的指导,适时的增减材料是非常有效的,由于小班幼儿对材料的提供比较敏感,材料的调整不仅能引起幼儿玩的兴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在了解本班幼儿已有的运动经验及活动意愿的前提下,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并视情况灵活增减,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运动活动。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增加活动的兴趣,提高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运动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可以有动作行为的指导、语言的指导以及材料增减的指导。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相似的进程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要通过捕捉幼儿身体运动、情绪、语言等方面的信息,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心情、态度和水平,并以此为依据,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如: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活动时间的长短等,及时调整活动环境,提供幼儿活动的持久性和兴趣性。才能有效地支持幼儿在运动中获得正向的积极的心理体验。

猜你喜欢
小山坡乔乔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我的乐园
邓立海作品
《花乱开》
独一无二的乔乔
独一无二的乔乔
芝麻虎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