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视角对《罗生门》译本的比较研究

2021-11-27 21:20牛奕涵
魅力中国 2021年21期
关键词:罗生门译本译文

牛奕涵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影响翻译的因素有许多,所以不同译文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本文笔者将目光放在了“语境”这一要素上。所谓“语境”,包含了语言使用时的主观、客观环境,以及作者的主观习惯。那么“语境”对译文的产生有影响吗,是如何产生影响的?这些问题便成了本文研究的中心。本文将从“语境”的视角出发,以三个《罗生门》的中文译本为例,比较研究各个译文的特征,然后再分析这些特征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语境”理论的应用,可以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个导向作用,促进更多特征鲜明的优秀译文的诞生。

一、语境理论的相关研究

20 世纪30 年代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了“语境”这个概念。起初,“语境”泛指文章中的语言环境,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如今“语境”不仅仅局限于文内的前后文语境,还包含了使用语言时的主客观环境以及作者的主观习惯。而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语境”这一课题,学者们进一步将语境划分为几个种类。

首先,语境可以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而言外语境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所谓文化语境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它包括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还包括语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情景语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它包含话题范围,担当关系和传达方式这三个要素。由于本文是围绕着译本比较展开,所以主要研究的是“言外语境”,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主要放在作者和译者各自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上。

二、《罗生门》与语境

《罗生门》取材于日本《今昔物语》,以古老的京都为舞台,话题范围是失意的武士在荒凉的京都遇见了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从而发生的故事,担当关系是作为上层的武士和作为底层人民的老太婆之间一上一下的关系,而《罗生门》的传达方式则是作为一部小说直接与读者以文字形式直接交流。

想要探寻《罗生门》的文化语境,便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罗生门》完稿于大正四年。大正五年的日本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然而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作品中罗生门的荒芜,不仅仅代表物质上的崩坏,更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颓废腐烂。另外,这个时期的芥川由于受到恋爱问题的影响,开始逃离现实生活,在古典文学中寻求慰藉。

三、译本与语境

《罗生门》作为日本名著,收到了各国翻译者的关注,在中国的翻译界也十分受欢迎。本论文共选取了三个来自不同时代的汉语译本,并分析他们各自的特征特色。

本文首先选择的是由鲁迅所著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收录的一版《罗生门》。该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23 年,当时国内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就是文言文向现代汉语过渡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大都展现出生涩未熟的特征。另外,这一时期的译者担任着向读者传播介绍外国先进文化的重任。所以比起将原文本土化,最大限度还原外国文化,打开民众视野,普及现代文的应用才是译者的急切任务。

本文选择的第二个译本是由文洁若翻译的《罗生门》,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于2003 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日语翻译事业也走向繁荣,在相关积极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日本作品被带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而另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与鲁译时期相比,更多的作品向通俗易懂的文风发展。改革开放使外国文学的引进逐渐走向成熟。文洁若在翻译中坚持“一个零件也不能丢”,可以看出,这个阶段译者的翻译目的,是要兼顾原文的重现以及读者的理解。

本文选择的第三个译本是2015 年由吉林出版社出版的王轶超译本。该本文风独特,由于出版时间较近,相关研究考察较少。建国以来,翻译事业蒸蒸日上,受到关注的翻译理论也逐渐从偏向国外向国内转移。强大的国力带来的是文化自信,翻译界再也不像鲁译时代那样崇拜于外来文化和语言。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越来越多风格各异的译者得以出现。伴随着的翻译事业的成熟,外国小说的读者也在增加。所以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又独特的译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译者们必须要推敲打磨,让译本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四、译文比较

1.原文:おれは検非違使の庁の役人などではない。

魯訳:我并不是检查违使的衙门里的公吏。

文訳:我不是什么典史衙门里的官吏。

王訳:俺不是什么官府差人。

「検非違使の庁」是平安时代警察、裁判办公的地方。此处鲁译和文译都采用了添加注释的方式。但鲁译是直译,而文译和王译将词语转化为了本土化的汉语名词。所以尽管标有注释,但是鲁译比较晦涩难懂,而王译最为简洁易懂。

2.原文:申の刻下りからふり出した雨は、いまだに上るけしきがない。

魯訳:从申末下开首的雨,到酉时还没有停止模样。

文訳:雨从申时下刻就下起来了,至今也不见晴。

王訳:雨,刚过申时就开始下,到现在也无停歇的迹象。

「申の刻」是指现代的15 点到17 点。为了保留原文的古代背景,全文都保留了“申时”这一形式。其中,文译加了注释,是最具体易懂的译文。鲁译在保留“申时”的基础上,还加了“酉时”,可以看出鲁对古代时辰应用熟练。对于「下がり」一词,其他的译文都翻译为“……下刻”や“……末”,只有王译翻译成“刚过……”,虽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与原文意思不符。

3.原文:何故かと云うと、この二三年、京都には、地震とか辻風とか火事とか饑饉とか云う災がつづいて起った。

魯訳:要说这缘故,就因为这二三年来,京都是接连起了地动,旋风,大火,饥馑等等的灾变,所以都中便格外的荒凉了。

文訳:原因是,近两三年来,在京都,地震啦,旋风啦,失火啦,饥馑啦,一桩桩灾难接连发生。

王訳:若问何故,只因近两三年来,京都天灾人祸,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诸多原因将偌大的京城搞得凋敝不堪。

首先,对于「何故かと云うと」,鲁译和王译都保留了“故”这个汉字,比起文译的“原因”一词,更有古文的韵文。另外,王译还使用了“若问何故”“凋敝不堪”等四字成语,非常具有汉字的简洁美和音韵美。而在列举灾害上,只有文译将「とか」翻译为“啦”,虽然最为接近原文结构,但是与严肃复古的文风并不相符。鲁译将「起った」翻译为起了,与其他译文相比,有些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

4.原文:雨は、羅生門をつつんで、遠くから、ざあっと云う音をあつめて来る。夕闇は次第に空を低くして、見上げると、門の屋根が、斜につき出した甍の先に、重たくうす暗い雲を支えている。

魯訳:雨是围住了罗生门,从远处沥沥的打将过来。黄昏使天空低下了;仰面一望,门顶在斜出的飞甍上,支住了昏沉的云物。

文訳:雨包围着罗生门,从远处把刷刷的雨声聚拢过来。薄暮使天空逐渐低垂下来,抬头一看,门楼顶那斜伸出去的雕甍,正支撑着沉甸甸的乌云。

王訳:雨将城门紧紧困住,哗哗的雨声从四面八方袭来。暮色沉沉,抬眼望去,门楼顶上斜刺的飞檐上挂着沉重的乌云。

首先,王译将「つつむ」翻译为“紧紧困住”,与其他的直译相比,更体现了大雨的压迫感。此外,王译还使用了“四面八方”“暮色沉沉”“抬眼望去”等成语,使文章简洁,朗朗上口。与此相比,文译则使用了“沉甸甸”这种叠词构造,使文章通俗易懂。而鲁译则使用了“打将过来”“仰面一望”“飞甍”等有旧式特色的表现形式。

5.原文:「何をしていた。云え。云わぬと、これだぞよ。」

魯訳:“在做什么?说来!不说,便这样!”

文訳:“你干什么来着?说!不说,不说就这个!”

王訳:“你在干吗?老实交代,不说有你好看的。”

这一段对话来源于武士和老妇,所以翻译时需要体现武士的男子特征。鲁译和王译都采取了直译的方式,而王译补充了“有你好看的”,更突显了武士的男子特征和凶狠。鲁译与文译相比,更简洁复古,文译则更简单通俗。

结语: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三个译文对原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均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又各有不同。鲁译主要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与现代汉语的习惯相差较大。这体现出的是当时汉语的不成熟性,以及崇拜发达国家文化的倾向。而且与向读者传播外国文化相比,鲁更贴近于带读者去贴近外国文化。文译是最具体,通俗易懂的翻译。与鲁译相比,文译的汉语表现更加熟练通顺,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原文靠近读者。这与当时翻译事业的繁盛,现代汉语的普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王译则是最简洁流畅的译文。与其他译文相比,王译与原文稍远,且个人风格浓郁。这是因为伴随着翻译事业的成熟,翻译不再仅仅拘泥于复原原文,开始追求文章的质量与风格。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语境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翻译者在遵循原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基础上,还受到各自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伴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译文越来越从靠近源语向靠近目标语过渡,译者的翻译风格也走向多样化。

猜你喜欢
罗生门译本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弟子规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弟子规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