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百林 邓英霞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快速扩张。2003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7%[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9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1.6%[2],至此,高等教育已快速步入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高等教育质量日益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历来受到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3]。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在规模快速扩张阶段,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存在诸如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形式大于内容、内涵建设缺失、同质化严重、文化建设贫乏等诸多问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4],涉及诸多方面:一要转变思想;二要进行制度建设改革;三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四要优化生源、教师队伍建设和增加投入[4];五要构建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关注制度建设改革层面,从制度设计视角切入。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马丁· 特罗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和博弈论思想,将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置于制度设计的框架下考察。具体而言,本文从制度设计视角切入,突出民办高校领导者的理念、见识、意愿、能力、取舍、判断等特征,建构民办高校质量分析框架,揭示影响民办高校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内因。
马丁· 特罗是大众化教育理论[5]的开创者,其重要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本文在梳理其缘起的过程中发现,理论不会凭空产生,理论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不论是社会学领域还是高等教育领域,对于一种新现象的出现,需要一套相应的理论与之配套和适应。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进程里,绝大多数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在现有框架下先行实践,出现新问题,新现象,就需要找出新理论,新框架,以此适应新形势。大众化教育理论就是这样诞生的。大众化理论正是一种新现象(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受到挑战)的归纳和总结,大众化教育理论是关于高等教育内部规律和内部活动变化的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依赖于教育民主化意识的觉醒,也依赖于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和结构。
马丁· 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具有三种形态或三种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是塑造统治阶级的心智和个性,为精英角色做准备;大众高等教育是传播技术,为范围更广阔的技术和经济精英角色做准备;普及化高等教育则是让全体成员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技术变革[6]。
何为教育质量?根据《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衡量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则是教育目的以及其自身设定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因此,民办高校所有的制度设计、实施都要围绕培养目的和培养目标来开展。那么,何为制度呢?制度,亦称为建制,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是一定价值体系的实体化和具体化[7]。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度设计、实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本文主要从制度设计层面探讨教育质量。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招生计划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发展到了是继续扩大规模还是提升质量的十字路口。普及化阶段,规模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也是契合这种大趋势。现阶段,如果民办高校仍然走规模扩张的老路,必然导致办学质量的下滑。当然,在这个十字路口,也是极其考验民办高校领导者的智慧。在大众化阶段以前,民办高校尚且可以借助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春风,牺牲办学质量,竭力扩大办学规模。尽管,规模是生存的前提,只有达到一定的办学规模,经费才能有保障。但是,当规模到了一定阶段,如果继续之前的规模扩张的办学模式,必然会遭社会淘汰。转变发展模式,怎么转?拍脑袋是一种方式,说转就转,但是拍脑袋方式可能会导致失败。因此,有必要研究出一种科学合理的转的方式。怎样才能转得更科学、更合理?这实质上就是质量与规模的博弈。所谓质量与规模的博弈,其实就是如何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分配,才能让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保证规模的前提下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线。
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目前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公办高校经费相比民办高校更有保障,不仅有政府财政拨款,而且有学费收入,甚至有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经费。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是先天性的劣势,但优势是办学机制灵活,在满足基本办学条件下,国家基本不干预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实施措施等一系列内部办学机制。这给了民办高校充分的自主性,也极大调动了民办高校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当前民办高校百花齐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正与当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国家粮食生产呈现出的景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1.转变发展理念
首先要从以往规模发展的理念转变为质量发展的理念。当前国家提倡建设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必然会逐渐淘汰一部分盲目扩张、不重质量的民办高校。正如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然淘汰掉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入普及化阶段,规模已经基本满足国家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下一步必然走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如果民办高校发展理念还停留在野蛮扩张的阶段,不重质量建设,必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不需要国家治理,就被社会所淘汰。
2.领导决策
由于民办高校完全由领导者掌控,领导者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这对教育质量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能毫无阻力的推行改革,制定最优决策,对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反之,短视的、功利的领导制定的决策必然是功利化短视化的方案,这不仅仅损害学校自身发展,更为可怕的是会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教育产品——学生的发展。教育行业不同于企业,企业领导决策失误,生产出一批次品,人们不用即可。高校办学失败,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如果价值观扭曲,对国家而言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制度设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办高校要走质量发展路线,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合理可行的制度。相较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制度设计的弹性要大得多,设计不合理的话,改革起来也要容易得多,说改就改,没有任何历史包袱与现实障碍。尽管制度设计以及改革层面没有障碍,但终究是需要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尤其考验领导者的能力与智慧,设计得不好就会走弯路,给高校以及人才培养造成损失。制度设计时应该借鉴博弈论的思想,综合考虑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做好抉择,提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使得规模发展和质量发展取得双赢的局面。制度设计还要融入适宜的激励机制,在保障高校基本规范运行的前提下引入激励机制,让师生员工都有提升自己的意愿和渠道,形成良性循环。当前,很多民办高校用办企业的方式办教育,用企业制度代替学校制度,这其实是一种不遵循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是没有认清大学的特殊地位与职能。大学是人才养成地,也是情感培养地、价值观形成地,这些都赋予了大学公益和社会服务属性。如果用企业制度管理大学,必然会出现人才培养错位,社会影响恶劣,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有必要按照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快乐教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具体而言,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和决策权、教职工参与建议权以及绩效责任考核制等;(2)专家治校制度,让教育领域、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学校顶层设计,建立学校智囊团;(3)直达高层的意见反馈机制,并将反馈纳入绩效考核范围;(4)完善的合作共赢机制。
本文以高等教育普及化为背景,从制度构建视角,分析了民办高校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结合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和博弈论思想,建构了一个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分析框架。研究表明,转变发展理念、英明的领导决策、合理的制度设计,对普及化阶段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决策失误,制度设计不合理,影响的不仅仅学校的声誉,最终受影响的是人才质量——高校产出的特殊产品的质量,这种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且不可逆的。因此,本文试图从源头阶段提供一个民办高校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对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