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R·CDIO”模式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11-27 21:09王颖超杨晓楠
山西青年 2021年2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建筑

范 勇 王颖超 杨晓楠

(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类专业的启蒙课程,该课程从专业培养和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入浅出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和严格的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对功能与空间、场所与环境、建筑与城市、材质与建构等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图式语言去分析和解决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问题。该课程不仅教授学生建筑设计是什么以及如何做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建筑师,这对学生专业入门乃至整个设计生涯的塑造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紧贴专业培养目标,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以理科生为主,高中学习的训练使他们形成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设计类学科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空间认知能力的欠缺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之初进入状态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功底薄弱,在作图过程中反复地修改、重画对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造成打击;其次,缺乏一定的美学辨识能力,造成学生对建筑空间美学的认知处于较低层面;[1]再次,对现实生活中建筑空间构成要素关注不够,造成空间设计过程中尺度和比例运用不到位;最后,学生普遍缺乏自学和发问的能力,主动探索空间的构成和艺术的表达意识不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念,进一步掌握专业学习的能力,成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理念创新:构建以“ATR•CDIO”模式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CDIO模式(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作)以设计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之间有机关联的教学情境,是目前国际工程教育领域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2]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课程组提出了“ATR•CDIO”模式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该模式的主要理论构架是将艺术(Art)、技术(Technology)、地域(Regionality)等资源与传统的CDIO模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实践与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依托“ATR•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通过初期引导作用强调多维基础知识体系服务于高年级多元专业设计能力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创新:构建由“空间认知”转向“空间建构”的教学框架

首先,将课程教学目标由过去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转向侧重空间意识和设计思维的培养,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意识,养成空间设计的思维方式,掌握建筑类专业的表达语言和表达技巧,为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教学内容组织以设计能力训练为切入点,以一系列的空间训练单元模块为主线,结合与训练单元相配合的理论课程的讲授,按照空间认知的规律将教学单元划分为感知、表现、分析和建构四个方面,采用线性结构与单元训练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架构,将教学过程分解为清晰的训练单元,明晰各训练单元的进程和阶段性的控制目标。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从平面到立体空间思维训练,将空间设计思维与空间设计实践相结合,用空间建构的教学框架实现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基于认知学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

将认知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法和“邻近发展区”理论引入到教学单元设计,并通过逐步扩展和深入的教学单元设置深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使学生建立空间认知能力,并初步掌握和实践空间设计技能。[3-4]

1.“从无到有”:以体验式教学切合建筑类专业的课程教学特点

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对空间的感知更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空间体验,因此在教学中以“认知—体验—实践”为主线,从生活的校园环境空间入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空间的客观存在,比如在人体尺度练习单元,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丈量周边生活中的空间环境尺寸,感受寝室、图书馆、教室等空间中的长、高、宽等尺寸,从而培养学生对空间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完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空间认知的转变。

2.“借题发挥”:以研究性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艺术和技术的感知

将研究性学习方法导入课程教学模块,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经典建筑分析的课程训练单元中,指导学生收集图纸、分析设计过程、制作模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建筑空间背后的生成逻辑,建筑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促进学生体会如何处理建筑空间与功能、形态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和解读经典建筑,并指导学生在制作模型更好的表现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全方位的理解经典建筑的经典之处,以此启发和拓展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语言和设计思路。强调经典建筑选择的差异性,引导学生选择不同国别、时代、风格和功能的经典建筑,让学生通过分析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提升其对建筑的认识和体会,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将学生的空间认知领域逐渐向技术和艺术层面深化。

3.“小题大做”:以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作为专业启蒙,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立刻掌握成熟方案的设计能力,而是引导这些刚接触建筑设计的学生逐步养成基本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空间认知单元,组织学生对城市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和沿街建筑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城市空间,使学生在现场能够感受到空间形态、沿街界面形式与城市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体会建筑空间功能与人群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尊重使用者需求设计思想。在经典建筑分析中也不止于建筑设计手法的解读,更是引导学生学习挖掘影响建筑现象背后的人与社会,通过对建筑师所处时代的调研,去发现作品和社会、时代的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设计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4.“从一而终”:将课堂思政和专业价值观塑造贯穿课程始终

建筑类专业工作内容都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特征,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福祉,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往往比专业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课程教学中以价值观塑造作为教学的线索贯穿课程始终,坚持设计回归到人,以此去认知人及其所栖居的环境,并逐步获得营建宜人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在空间认知单元,教学重点关注空间作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之容器及催化剂的意义,进而使学生调研空间要素的同时,更要发现环境与行为和事件的关联。在建筑设计单元,鼓励学生能不囿于任务书的要求,去研究人的各种层次的需求,并探索满足各种需求的适宜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建立责任意识和敬畏之心,帮助学生在开启设计生涯之初就能构建一条正确的设计之路。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创新:与时俱进的方法和多元综合的评价

以线下教学为基础,以线上教学为拓展,创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雨课堂来实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互动;通过课程学习群、腾讯会议等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发送课外阅读文献等,共享教学资源;利用慕课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引导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公众号和学术网站,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实现学生对专业的深入理解。

及时对不同课程训练模块的作业进行阶段总结和整体评价,强化学习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针对教学中的不同模块,组成人数不等的课程作业小组,组内每位学生既要进行单独的构思与分析,又在团队讨论中进行深化与发展,形成过程的评价。在整体评价中,以作业为核心进行能力评价、以过程为核心进行展示评价,构建涵盖学习力评价和创新性能力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教学创新成效及创新感悟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历来是建筑类专业教学探索和改革的重要阵地,本课程组通过探索基于“ATR•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专业表达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使他们对职业生涯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为接下来进入高年级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空间设计是多种可能路径的逻辑组织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思维过程,设计思维的养成源于对空间特征的认知以及对空间演化规律和空间组织逻辑的长时间研习与训练。社会和行业的发展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专业基础教育中,只有立足核心、敏于感知、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建筑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空间建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