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悉

2021-11-27 18:52马静音覃优军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场域爱国主义网民

马静音,覃优军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1]3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线下“疫情反击战”拉开序幕的同时,线上“舆情防御战”也随之打响,网络空间成为网民群体释放爱国情怀的聚合器。为占领网络舆论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与主战场,绘好疫情防控的“同心圆”,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必须厘清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变”与“不变”、“危”与“机”,进而探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一、重大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之“机”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互动场域得以优化

网络空间是网民群体的生存场域和活动场域,出于对疫情形势的深度关切,网民在网络空间互动范围更广,互动体验更佳,助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场域的拓展和优化。

互动范围更广,延伸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场域的物理空间。一是线上与线下深度互动。疫情期间,网络空间成为全民抗疫第二阵地,与现实社会携手共进,坚定信心,构筑疫情防控的同心圆。二是主流媒体与主流受众深度互动。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弘扬真善美,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将关注视角投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基层防疫工作者。通过塑造“真榜样”,传递“正能量”,弘扬“爱国情”,砥砺“报国志”,实现“报国行”,切实践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三是网民之间人际互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场域本质上是舆论场域抑或交往场域,网络人际互动构成其主要内容。疫情期间,网民对抗疫胜利抱有共同期待,积极进行信息共享、知识共享与精神共享,展现了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崭新形态。

互动体验更佳,拓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场域的信息空间。一是网络互动具有跨文化性。人创造了符号,又蛰伏于符号之下,依靠符号开展人际互动。疫情期间,网民、网络群体以及网络族群冲破原有交往圈层,用全球共通的信息符号和数字语言进行跨国别、跨文化形态的交流,制造了宏大的符号场域,在对比中深化对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的认可和赞同。二是网络互动具有跨角色性。疫情期间,不同社会职业和社会角色的网民都参与网络互动,提升了网络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与信息共享渠道的多样化,在情绪互动、情绪分享以及情绪规范中达到深度心理认同。

(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情感向度得以外显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在回溯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建构共同价值信仰和对国家的深度温情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和核心。

第一,精神导向,唤醒网民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众所周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不给祖国添乱”等口号在疫情期间成为网络空间的热点话题,爱国从群体自觉转向个人自发。网民群体积极声援疫区,用点滴微光,照亮抗疫之路,身体力行投入疫情狙击战,用“爱国”与“奉献”完美诠释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第二,榜样引领,激发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新冠疫情期间,“最美建筑工人”“最美医护人员”“硬核村长”等模范人物呈现在各大融媒体平台,全面展现了新时代公民的公共理性,用榜样行为引导网民行为,用榜样力量汇聚网民力量;第三,抱团取暖,深化网民的国家认同感。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使全人类面临着重大生存危机,党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贯彻伟大的斗争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短短数月使“新冠”成为“旧冠”。这是“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次艰难的战役中,全体网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明确了爱国乃立身之本,为民是成长之基。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表达形式得以升级

话语形式是话语内容的表现方式和存在载体。[2]在数字化浪潮中,网民群体自发借助网络符号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深度认同与赤诚热爱,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代际的典型特征。新冠疫情期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呈现“三化趋势”,呈现出全方位、全过程、全时域、全员参与的特征。

一是灵活化。一方面,媒体平台爱国主义话语传输方式多元且丰富。融媒体平台力求客观呈现疫情现状的同时,从视频制作、案例报道、歌曲制作、专题访谈等多个层面着手,用诙谐、幽默、萌新、接地气的话语方式输出爱国主义内容,一改传统爱国主义话语内容刻板、僵硬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思政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对话方式多样且灵活。为将高校教学优势转化为防疫力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同时,各级学校利用微信客户端、钉钉平台、QQ群等渠道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创了线上新型课堂形式。二是“潮流化”。为满足网民的娱乐需求和感知兴趣,出现了诸如《我们一定会胜利》、《最美逆行者》等疫情主题歌曲,用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三是“生活化”。疫情期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贴近人民群众,扎根基层实践,用现实生活世界的话语极大地拉近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心理距离,赋予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以“烟火气息”。

二、重大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之“危”

(一)隐患暗藏:技术赋权下舆情风爆的突发性

截至目前,网络空间舆情防御战既取得了斐然成绩,也暴露了些许短板,引发舆情的记忆性反复,甚至“高烧不退”,牵动着网民情绪随之起落。

相较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短视频APP等新型媒介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信息代谢周期缩短、信息发布即时性、辐射范围广延性的传播特质。新冠疫情作为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牵动着网民万千情绪,任何一个话题和焦点都可能成为舆情“导火索”,一旦舆情的“管控阈值”被打破,民众内心恐慌感会赋予其极其强烈的表达欲望,甚至恶化为声势浩大的舆论声讨。在传统媒体主导舆论格局的时代,媒体管理者在信息接收与信息发布之间争取一定的时间差和缓冲期,给舆情研判及舆情干预提供了可操作空间。但在5G时代,舆论信息的同步接收成为可能,大幅度压缩主流媒体管控舆情的施展空间,即使借助大数据技术信息整合和发布也不可避免呈现出滞后性,“未雨绸缪”显得愈发艰难,许多舆情信息“不翼而飞”,甚至越过主流媒体“抢占先机”,给网络治理带来巨大压力,使得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危机四伏”。

(二)理性脱轨:疫情信息泛滥下的真假同构

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内容设置与教育对象需求的契合,倘若教育内容失真,爱国主义教育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丧失赖以存在的根基。

信息生产者的匿名性、网络媒体门槛降低和信息反馈的趣味性,诱致部分网民借助信息发布排解内心的恐慌感,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但遗憾的是,缺乏专业媒体运营理念和网络素养的网民并未揭示“真相”,反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传统媒体“独占鳌头”的媒体格局中,信息的来源有着严格“过滤网”,信息生产和发布亦有着多重“把关人”,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在网络时代,媒体平台出于对流量的争夺将焦点放在追逐“信息首发”,这种过度强调信息即时性和新颖性的竞争理念是对信息真实性的蔑视和舍弃,也致使大量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充斥舆论场。新冠疫情期间,部分自媒体捕风捉影,未向有关部门核实就发布疫情信息,实际上沦为谣言散布的幕后推手;敌对势力借机“兴风作浪”,肆意扭曲事实,以偏激言论博人眼球、煽动网民;少数网民盲目从众,对接收到的信息不假思索进行渲染和散播,依靠强关系社交圈将网络谣言包装成“真相揭秘”。这种真相与谎言混杂共生的状态,干扰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选择。

(三)主体无序:舆论格局颠覆下的认同危机

“网络民粹主义是传统民粹主义在当代的具体表现,是对传统民粹主义承继与衍化的结果。”[3]在新媒体技术赋权的背景下,网络民粹主义持续滋长,与泛娱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实现“话语合流”,衍变出了新特征、新样态,形式更加隐蔽,影响更加恶劣。在新冠疫情期间,网络民粹主义借机滋长,以网络符号为载体,以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为依托,塑造一个“广场式”对话平台,聚集众多“无名氏”“从众者”“跟风者”,用道德标准和情感取向对特定对象进行是非正义的宣判,旧有的“真相体系”土崩瓦解,网民对真相之“真”的追寻诉诸于感性直观和价值选择,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群体的集体话语权力,企图颠覆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竭力避免陷入孤立和劣势状态,甚至为了寻求环境支持而选择沉默或附和。在社交化媒体时代,权威的信息来源崩塌,怀着不同诚意和动机的网民个体对信息真相得出迥然不同的答案,在众声喧哗中真相成为了变幻莫测的“神秘之物”。在疫情期间,由于“沉默螺旋效应”的影响,部分网民因防止被群体孤立选择非理性的沉默,枉顾事实真相,跟随群体进行网络攻击和道德谴责,进而引发“群体极化”和“感性狂欢”。这种“真”让位于“善”的信息消费环境,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陷入感性与理性对立的割据状态,情感共鸣也因价值认同危机而实效折损。

三、重大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转变

(一)突出思想引领,革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和视听媒介的更新迭代,传统信息传播格局被颠覆,信息流向控制难度加大,各种“杂音”“噪音”充斥着网络空间。进而言之,能否深耕思想土壤,强化理念指引,扎下稳固根基,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同时指出,人民的满意度是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的尺度。重大疫情境遇下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因当前的现实际遇而有着特殊的育人使命,但其归根结底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主动以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为指引,提高教育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实现“文本”向“人本”的积极转变。

其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5]在重大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凝心铸魂,用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引领网民的价值取向,坚定其理想信念;用最自然的爱国主义行为扎紧全国各族人民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精神纽带,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铜墙铁壁。

最后,坚持“多维协同”理念。重大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涉及多要素、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依托于多分子的“有机团结”与“协同攻关”。第一,应注重线上线下的协同联动,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拉紧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安全红线。第二,应注重课堂内外的协同联动,找准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点,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联动场域。第三,应注重前沿技术的协同联动,实现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激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能量。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

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严抓责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1]19应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打造科学化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切实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落实;要统筹多方育人力量,探寻网络媒体运营的内在规律,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供给链,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

其次,要建立奖惩机制,量化教育效果。奖惩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者能否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大数据时代,数据提取、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多维领域的量化进程,也助推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评估的客观化、精确化与精准化。简言之,要优化网络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规则,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话语权建构纳入年终评价指标,鼓励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主动发声,在网络媒体、官方网站传播“正能量”,唱响“好声音”。

最后,要完善配套措施,形成合力系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元素、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分合力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为应对疫情期间线下课堂教育场域缺失,必须完善配套措施,将网络舆论和新冠疫情的“最大变量”变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大增量”。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线上主题网站,推广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爱国主义案例;引入先进技术研发团队,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融媒体“中央厨房”,实现媒介深度融合;培育网络“名师”,迎合媒体时代“再中心化”趋势,发挥“网红效应”在思想引领、价值培育和文化熏陶方面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三)强化阵地建设,搭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中的舆情治理指出:“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6]对舆论资源的占有和网络阵地的占领是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之举,决定着理性爱国主义精神能否迸发出强大力量,应搭建矩阵化的融媒体格局和线上线下互动桥梁。

第一,新旧媒介结合,推进媒体整合互通。当前,“两微一端”媒体格局已扩展至“三微一端”,时代特征与技术背景孕生了快节奏化的短视频时代,以抖音、快手为首的短视频平台相继涌现打破了原有的媒体传播格局。重大疫情境遇下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主动出击,占领短视频平台这一用户黏性强、传播范围广、辐射力度大的网络阵地,加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换代转型。

第二,打造专业网站,重点培育特色平台。媒体平台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结合地方特色与媒体传播特点建设线上“英雄纪念馆”,搭建网民了解英雄人物事迹的线上平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网络工作室,注重网民参与和体验,依托数据思维和技术手段描绘网民数据画像,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运转起来。

第三,挖掘线上线下契合点,克服离散化与偏差性危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网民是环境的产物,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一个信息生产、信息消费、信息接收、信息认同、信息内化以及信息共享的过程,受到网络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故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不能割裂现实世界和虚拟场域,应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协同推进作为着力点,保障教育环境的完整性和时空场域运转的灵活性和平衡性。

(四)坚持内容导向,凸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特色

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内容已成为互联网竞争的核心命题。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体现教育尺度和人文向度,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以引导网民形成符合社会发展之要与个人成长之需的思维特点、价值取向及言行操守为目的。

第一,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内在要素。注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背景信息”,观照感性与理性因素的逻辑互动。新冠疫情是爱国主义面临的一次大考,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生态,对“感性——知性——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运行逻辑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谓爱国主义感性因素,是指要充分利用疫情期间网民对国家生成的认同感、信赖感和自豪感,在感性体验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所谓理性因素,是指要厘清爱国主义本质,凸显出平等之爱与包容之爱,切不可将爱国当做网络攻击的借口和挡箭牌。总体来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结合新冠疫情的新发展态势,在感性中增进理性,在理性中正视感性。

第二,重组网络爱国主义内容的结构体系。提升信息生产针对性、灵活性和价值性,为差异化、分层化的网民提供多样选择。新冠疫情境遇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构应涵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一是历史逻辑。教育者必须要从中西方历史文化中找寻爱国主义的思想源头,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厚重感和说服力。二是理论逻辑。知识是认同之本,更是热爱之源。要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有计划开展公共卫生知识教育以及国家抗击疫情政策知识的宣讲,在把握疫情动态与政策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疫情认知。三是实践逻辑。生活在科技进步与信息流通的现代社会,网络互动开启了人类生活实践的新篇章,无时无刻不在勾勒和塑造着人类自身。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主动建构新型互动关系,如正向互动和反向互动;主动引领互动内容,如观念互动和情感互动;主动推进行为落实,创建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场域。

第三,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表达方式。要警惕“唯图像表意”倾向,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媒介迅速更迭推进了信息表达形式的多元化进程,给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借助音频、视频、图像、二次元文化等形式实现理念输出提供了可能。但需警惕教育方式的更新不是跟风从众,应在切实保障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形式,绝不是建立一座华而不实的“象牙之塔”。

概而论之,重大疫情是一场严峻的现实考验,也是培育爱国主义的现实土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从认知、认同、内化与外化的完整过程,亦是从感性、知性、理性的爬坡过程,关乎网络生态的修复,关乎网络社会的治理,更关乎国家的向心力和合聚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赢得互联网,赢得网民群体,赢得青年的关键举措,更是彰显文化影响力、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制度执行力的必然之举。[8]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网络空间中主动出击,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融汇于爱国主义教育,为新冠疫情的防控护航,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助力。

猜你喜欢
场域爱国主义网民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