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梅,陈 艳,郎加云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瞭望东方周刊》2020年第19期封面文章《中国式养老》写道:2022年,我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十四五”期间新增老年人口将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至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人口将近5亿,占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老年群体的规模也日渐庞大,“孤独终老”、“未备先老”与“未富先老”不期而遇,使得我国面临的养老形势极为严峻。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倒金字塔变化,家庭规模日趋缩小,家庭成员职业化水平又越来越高,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衰微,社会化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但是,社会化养老机构又因其高成本、普及程度低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要。居家、社区养老又因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难以真正惠及老人。养老服务迫切需要打破传统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智慧城市等一系列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理念,以高科技智能产品为依托的智慧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狭义的智慧养老指的是借助智能设备、大数据和信息化系统等信息产品,服务老年人生活的一种智能化服务方式;广义的智慧养老指的是采取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供给,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及时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养老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智慧养老具有大数据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人力替代优势及精准服务优势,其借助发达的现代技术向老年人提供高效的服务。例如,当老人出现摔倒等紧急情况时,智能系统能够第一时间识别,使老人及时获得救助,极大地降低了老年人发生危险后果的概率,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的精准度。[1]
当前,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深化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是进一步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应然举措,是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
当前,智慧养老服务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供需错位、专业服务人员十分稀缺、产业模式不成熟等诸多难题,这些难题是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集中体现,而这也仅仅是这些难题的本质共性而已,供需失衡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总体来说,供需失衡是指在智慧养老体系改革过程中需求和供给互不匹配、互不适应造成的失衡困境,正是这样的困境给当前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带来了巨大难题。因此,建设和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当务之急是破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改革过程中的供需失衡这一大难题,因此,加大有效供给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破解养老供需失衡难题的应然举措。而当今信息时代的智慧养老可细化到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中,借助现代技术精准回应老年人需求,并可实现与家人的隔空实时沟通,也可获得智慧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养老服务人才资源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传统养老产业向智慧养老产业转轨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破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措施。总而言之,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养老服务产业是进一步破解养老供需失衡难题的应然举措。[2]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社会将很快到来,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也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前景无疑十分广阔,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也遇到了种种困难,这些困难严重制约了智慧养老产业的顺利发展,特别是缺乏有效供给的问题致使解决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棘手,这一问题是严重制约智慧养老产业顺利发展的一大瓶颈。只有坚决打破限制智慧养老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应对老龄社会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由此可见,从老龄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来看,应对巨大的养老压力最终需要依赖有效供给,因而,加大有效供给无疑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讲的有效供给是与消费需求及消费能力相匹配的供给,是从需求出发的供给,追求供需平衡。因此,加大智慧养老产业的有效供给可适应老龄社会的巨大养老需求。一言以蔽之,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养老产业带来的有效供给是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3]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养老问题,而且还要与时俱进,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脉搏,融入智慧养老理念加大智慧养老产业的有效供给,进一步精准解决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进而使得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进一步。因此,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养老服务产业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智慧养老可使老年人在自己家或养老机构即可跨越空间、地域界限,依托远程网络及实时健康监督技术而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在自己家就能享受天伦之乐。即使亲人不在身边,也能及时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实现工作和照料老人两不误。由此可见,智慧养老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实时定位、远程监控、信息交互等功能,打造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了信息时代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人性化、信息化需求。毫无疑问,智慧养老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群体在居家、机构和社区养老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优质养老服务需求,缓解传统养老产业遭遇的供给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养老压力。[4]
当前,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加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养老服务产业仍面临诸多问题,直接阻碍了智慧养老产业的深入发展。
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党和国家对全社会的养老问题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陆续颁布了《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给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然而,正因为政策建议缺少详细而具体的执行标准和规范,使智慧养老服务在多个层次都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规则,政策难以真正落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加之很多地方政府并未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细化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使得相关企业难以真正参与进去,导致政策难以执行。这就造成了智慧养老产业很难形成成熟的体制机制、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畅通的行业协作渠道,阻碍了智慧养老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放眼全国,目前的智慧养老体系还缺乏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大数据平台,使得智慧养老的数据信息只局限在某些地区的某些社区,给智慧养老体系的平台数据交换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不仅制约了智慧养老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也阻碍了智慧养老大数据体系的建立。此外,即使部分地方政府针对智慧养老出台了服务规范,也很少涉及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搭建、养老服务如何融合信息技术等问题,导致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容易发生沟通不畅等现象,严重降低了企业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5]
当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依然主要依赖政府投资,长此以往,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也不利于智慧养老产业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智慧养老产业既然脱胎于市场经济,则其发展归根到底也必须依赖市场杠杆的调节。所以,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必须依赖社会资本介入,进而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结构中,社会资本的介入还十分有限,原因在于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还处在摸索过程,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加之智慧养老产业的投资比较大、盈利期比较长,直接挫伤了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养老产业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导致智慧养老难以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差异,使得各地智慧养老产业的需求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例如,很多地方的智慧养老产业不仅缺失龙头企业的引领,而且服务提供商多为小微企业,其对自身缺乏明确定位,且运作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供需失衡,产业难以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成熟商业模式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得这类小微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不盈利状态,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6]
虽然我国的养老需求近年来持续扩大,但目前的智慧养老服务行业仍有大量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究其根本,当前的智慧养老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产业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不健全、产品单一,缺乏对需求的精准细分导致很多产品或服务不被老年人群体认可和接受。例如,很多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多以医疗保健和照料饮食起居为主,集中体现为助医和助餐,日常所用最多的智能产品即智能手表之类的紧急呼叫设备,很少将智能产品运用于对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慰藉中,而且部分高端的智能设备利用率也比较低,这样既无法从多方面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也难以体现出智慧养老的优越性,严重削弱了老年人参与智慧养老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受我国老年人群体的文化水平、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年人普遍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关于养老的消费观念还更多停留在传统层面。然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使得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更无法满足需求,这种需求与供给互不适应、互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7]
当前,养老服务行业还存在专业化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智慧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护理人才严重缺乏。例如,当前我国全部的养老护理人员中真正取得专业养老护理资格的仅仅只有几万人,大部分智慧养老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的康复师、营养师等人员,很多护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护理技能培训,缺乏专业素养,不具备熟练操作智慧养老设备的能力。二是当前我国还极为缺乏设计智慧养老产品、开发智慧养老技术和建设智慧养老体系的高级人才,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智慧养老产品结构单一,难以充分满足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智慧养老需求。具体而言,造成养老护理的专业人才稀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智慧养老服务属于新兴产业,尚缺乏统一、成熟的行业标准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相关高校不重视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质量的专业化护理人才更加匮乏。
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面对智慧养老在改革养老服务体系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在正确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完善顶层设计、明确企业定位、优化供需结构和强化队伍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离不开我国各级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一整套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首先,各级政府应从政府职能出发着手建立顶层统筹机制,促进智慧养老产业高效发展。为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强的具体实施标准和一系列扶持政策,以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消费者等有关主体,从而进一步改善智慧养老的服务环境,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对经济社会领域涉及养老服务的各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才能进一步推进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8]因此,各级政府要对涉及养老机构、服务对象、服务提供商等有关主体的利益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相关主体的角色与职能。例如,各级政府可成立工信部门牵头的智慧养老主导机构,联合其它有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依托示范企业建立智慧养老产业联盟,进一步推动构建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其次,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养老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具体的智慧养老实施标准,积极引入民间社会力量针对技术应用、产品推广和研发等方面,共同协商制定有关标准。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评估机制来进一步规范智慧养老行业的相关标准。这一方面可促进智慧养老产业主体之间信息平台的共享共建,增强企业和各类平台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合多种资源,提升智慧养老的智能化程度。[9]
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更需相关企业明确自身定位,推动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第一,企业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企业要对养老服务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准确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智能化产品,精准提升养老产品的科技品质,从产品人性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和整体性价比等方面努力打造创新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重视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控制的核心技术研发,主动回应老年人需求并适应老年人需求。第二,各级政府要重点引导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企业的商业模式走向成熟。各级政府要鼓励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积极引领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建构智慧养老产业经济共同体。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要下大力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智慧养老的产业集群中,根据各个企业实际情况适当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平衡利润分配并重点扶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引导市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智慧养老产业深化改革,促使养老机构和企业实现共赢。除此以外,各级政府还要支持和鼓励各种智慧养老平台的建设,建立智慧养老产业园区,推动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的形成。
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养老服务体系,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即改善供需失衡的问题。因此,智慧养老产业需优化供需结构,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第一,智慧养老产业链条中的企业、养老机构等相关主体要深入调查所处地域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供需差异,进而精准确定相应的供给量。与此同时,相关主体还要根据供给量增加的幅度确定合适的策略,要以实现智慧养老的供需平衡为目标,在不损害供需方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策略加大智慧养老的供给量。同时,相关主体还要明确在何种供需环节出现了问题,要根据实际问题采取合适策略,从而进行精准调整。具体而言,相关主体可调整供给、调整需求,也可同时对供给和需求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参与智慧养老服务的企业、养老机构等主体要充分以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为导向,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相关主体要组建专业化的需求评估团队,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特殊、一般和高质量需求的分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层次分明而又自成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该体系可依托大数据及时搜集老年人养老需求,实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充分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促进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例如,为了让老年人使用智能护理设备更加便捷,设备供应商要下大力气减少智能设备的操作步骤并降低操作难度,最大程度地方便老年人使用。[10]
在智慧养老理念下改革养老服务体系离不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创新离不开人才,因而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加大人才供给。首先,培养专门人才必须认真调研当前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政府要鼓励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共同协商制定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合作、医企合作、院校培养、专业培训机构培训、院校培养等多种模式,培养可熟练使用各种智能养老产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体而言,各级政府要鼓励有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养老机构积极采取对外交流、进修、和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同时,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养老机构还要为人才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学习发达国家在智慧养老服务方面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产品服务和技术研发的先进做法。其次,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稀缺、养老服务受歧视等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有关养老护理人员补贴的政策,督促养老机构等用人主体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和奖励惩罚机制,切实提升护理人员待遇,让更多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从养老机构的角度来说,养老机构要大力改进员工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提升护理人员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从相关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要着力培养养老技术工程师与养老产品设计师,进一步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吸引更多的技术研发人才加入到智慧养老产业的创新队伍中,促进智慧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养老服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改革契机。信息时代的智慧养老将不断克服传统养老在健康管理、居家护理、精神关怀、安全保障和出行保护等方面的困难,实现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全方位、全过程有机融合。而且,智慧养老与养老服务体系融合的程度越高,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养老就越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养老的本质在于服务。智慧养老理念下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要切实做到以老年人为本,真正将老年人的需求落实到养老服务体系的每个环节中,既要体现科学技术的精度,也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