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艳,刘 瑞
(攀枝花学院 法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新冠肺炎病毒所引起的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重大传染病疫情等严重影响、严重损害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群体性、持续性、连锁反应性、变化性等特点[2],导致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同时[3],也给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社会治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4]。虽然当前攀枝花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但我们应针对疫情防控中所暴露出的不足和短板,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防控,把功夫下在平时,着力做好该建立的建立,该完善的完善,筑牢筑实“隔离墙”、织紧织密“防护网”,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立足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蔓延扩散的现实,从“防”、“控”、“治”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攀枝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策略的构想,以期形成一个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和高效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范式和管理体系,从而不断提升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不仅是检验攀枝花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也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健康领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三个不同节点。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应急防控措施的最佳时机是潜伏期,也就是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前就高效、迅速地展开“阻击”,将疫情在萌芽之际、成灾之前就彻底解决,这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攀枝花市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应急的预案,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信息上报预警程序。但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攀枝花市没有独立的病毒检测机构,导致在新冠疫情发生时对疑似病例无法及时确诊,还需送往外地进行检测,这种薄弱的检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筛查和预警黄金时间。其次,疫情防控宣传不够。在新冠疫情发生后,虽然制定了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方案和网络舆情导控预案,积极推进各项宣传任务的落实,但宣传深度有待提升,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比较欠缺。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山区居民,由于缺乏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导致自我防范意识不足,防范行为不当。最后,对舆情监测力度不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使其网络舆情呈现出负面信息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巨大的特点,极易引发舆论突变和社会恐慌。由于攀枝花市未能及时在网上回应民众的一些社会关切,致使不同程度上给民众造成了震惊、焦虑与恐慌,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难度,因此,全面完善并提高攀枝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迫在眉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其防控和处理绝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部门或几个职能单位的责任,而是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有效应对疫情的合力,才能及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创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医疗救治等工作组[5],严防死守,形成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为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蔓延,筑起防控的坚强堡垒。疫情发生后,攀枝花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第一时间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通过落实分工,进一步强化责任。但该机制在处理疫情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应急反应迟滞、应急处置能力不强。攀枝花市虽然在2017年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由于缺乏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安全演练,导致医疗系统和医护人员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反应能力和应急救治水平等方面均不理想。其次,就科研攻关而言,攀枝花本地缺乏医疗科研机构。当前只有攀枝花学院的医学院和康养学院从事公共卫生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但其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都非常有限。由于缺乏具有一定权威性、影响力的医疗科研机构以及高精尖医学专家和高水平医学研究团队,导致其很难在突发公共卫生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最后,没有本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规,无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人民群众的防控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和引领。由于这次新冠疫情的顽固性以及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全局冲击性,不可避免的对产业链、供应链等经济体造成长时间的阻滞和中断,对民生和社会稳定等带来一系列次生性和衍生性风险,因此,需要对长期居家隔离的民众进行有效的行为约束,以防止社会失序。
首先,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内三甲医院仅有3家,各区县疾控中心只有6家,这些医疗机构不仅装备水平不高,而且技术力量薄弱,救治能力整体不强,导致疫情发生后,不能有效开展医疗救治。其次,乡镇和社区层面的医疗卫生机构还在进一步缩减。同时比数量更让人担忧的是,基层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问题。由于设备不足不精,这些医疗机构很难获得患者信任。基层医疗机构在这次疫情中基本上处于部分失能状态,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阻止和控制疫情蔓延。最后,传染病医疗救治物资与战略储备不足。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性和突发性以及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事前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通常是在综合日常运营成本基础上,只储备相应安全的库存量。本次疫情中,由于攀枝花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偏僻的地理位置,致使人员流动性相对不庞大,在党中央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下,有效遏制了疫情向攀枝花蔓延的势头,因此,并未出现疫情大规模爆发、医院不堪重负、患者一床难求、医院对患者收容量难以满足本地需求的现象,但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本次疫情中,由于物资不充分,确实出现了“口罩难求”、“酒精难买”以及“天价口罩”、“天价酒精”等因应急防控物资紧缺而导致的市场混乱现象,亟需加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健康战略,因此,提升攀枝花市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监测预警,实现早发现是当务之急,也是成功防范的关键。这就需要攀枝花市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在改进异常健康事件和不明原因疾病监测准确性的同时,提高对监测敏感性的评估水平。具体做法是:第一、组建本地专家团队,成立病毒检测实验室和病毒检测中心。在借鉴外地先进监测预警机制基础上,建立由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协同监测的多渠道、多点触发的智慧化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对疫情的集中研判和实时分析能力,通过狠抓“潜伏期”的监测和预警,尽最大努力做好预防工作,以便从源头上消除隐患。第二、着力构建全领域覆盖、全方位发力的宣传大格局。主要做法是:首先、抓实新闻宣传。利用市属媒体资源高效、权威报道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属权威媒体的新闻指令并及时对市委、市政府的疫情防控安排、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报道。其次、利用网站、手机报、“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媒介平台,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以及易传播、接地气的方式(比如城区,可采用悬挂横幅,张贴发放《倡议书》、疫情防控宣传知识彩页,室外沿街电子屏和出租车顶灯持续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等形式;乡镇、村、社可利用应急大喇叭和各调频音柱,持续播放由市媒体中心录制的防控知识音频,还可以出动流动宣传车在各乡镇和村社进行巡回宣传),使疫情防控政策和防控知识家喻户晓,以进一步提高民众的防护意识与防控能力。第三、硬抓舆情管控。这就需要在疫情发生后及时启动舆情治理预案,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舆情动态,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删除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最大限度铲除各类不实信息以讹传讹的土壤。通过官方媒体适时批驳谣言、澄清事实,加大对不实言论发布者的惩处力度,从严从快坚决打击造谣者,从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
第一、定期对疾控、医务救护以及基层预防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与演练。通过训练和模拟演练不但可以增强医务工作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意识、主动识别意识和依法报告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熟练掌握应急行动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并通过彼此有效磨合与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务工作者的潜能和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医护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使其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做到从容有序,忙而不乱。第二、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要想战胜类似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的大疫大灾,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这需要加大医学科技攻关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水平。同时充分利用攀枝花学院医学院和康养学院综合性、多学科人才和科技研发力量,引导其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促使其加快与国内其他高校、企业科研精英、科研团队联合研发力度,加强对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并全力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一方面,瞄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问题,整合多方资源,围绕快速检测方法研制、疫苗、抗体、临床药物筛选、疾病流行趋势预测等对病毒和疫情进行精准研判,实现本土对流行病学的独立标本采集、送检和快速甄别鉴定,并加快科技研发成果安全产出和一线防控的应用;另一方面,针对病毒的致病机理、传播机制和传播力等问题,展开深入基础研究,为病毒的长期防治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第三、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本土相关法规建设,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手段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推动修订生物安全、传染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不断完善突发疫情防治规范和应急管理办法,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从快从实严惩扰乱防疫秩序、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6],提高全民守法意识。
第一、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力度。针对全市公共卫生系统在设备、技术等各方面发展落后和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政府要完善传染病设施建设和防治标准,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软硬件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统筹应急状态下卫生医疗机构的动员响应和区域联动,全面提升全市疾病治疗控制条件。可建立以攀枝花市市县医院、疾控中心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城市社区医院、乡镇医院为网底的三级城乡分工协作、防治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疫情救治机制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第二、要依托攀枝花学院加强疫情救治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麻醉、呼吸、重症医学等专业学科建设[7]。实施医教协同,推动攀枝花学院与传染病医院以及各类疾控机构的医教合作,以待遇保障和政策倾斜引导更多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高水平医务人员分期分批向基层流动。第三、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根据攀枝花市人口数量、现有物资保障水平等,完善市县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8]。通过科学预测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所需的医疗设备、防护物资、床位等,对应急所需的医疗物资储备目录、储备种类、储备规模和储备点进行合理规划。按照平战结合思路,做好将会展中心、展览馆、体育馆等改建为方舱医院的适应性工作,以备不时之需。第四、构建多渠道、环节简化、标准统一、供需对接的物资调配和转运体系,健全医疗物资调度平台,对医疗机构所需的紧缺应急物资及设备,进行集中统一生产、统一采购、统一动用等,规划好应急医疗物资的保障方式和补充途径,通过统筹调配,以确保供应保障的有效、安全和可控,进而提升物资保障效能,以满足应急处置的需要。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警醒我们,及时稳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局稳定。如果应对不当、控制失力,不仅会造成人心恐慌,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全社会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我们必须放眼长远,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在公共卫生领域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堵漏洞,着力做好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该完善的完善,从而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及时化解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风险,这既是对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国家安全体系的巩固与完善。历经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上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开辟了更加稳健的防控道路。攀枝花市也应该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完善、健全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策略,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救治的精细化和优质化水平,以满足新时期群众对公共健康服务的需求,这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公共卫生领域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