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珊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倡新的生物学教学理念,着重强调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个方面,要想通过生物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以及打造优质的教育,就先要培养优秀的教师。
卓越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教育情怀和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还有善于综合育人、勇于创新教学的能力。[1]为了打造这样专业化、创新型的高素质中小学卓越教师,2018年教育部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旨在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各师范类高校响应这一计划,针对卓越教师培养提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卓越中学教师的培养上,近些年受到一致好评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以及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都在宏观上指导了教师培养的改革方向。但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缺乏学者们的关注,不改变教学模式,仍是以传统授课方式去适应新的培养机制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培养机制,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培养高质量师范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于1925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教学做合一”后又作为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始终贯彻于陶行知的办学理念之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提出距今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却经久不衰,从多角度引导教师与学生,指导教师的“教”该如何教、学生的“学”该如何学,对我们今天的教师培养、提高师范生质量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教学做合一”理念应用于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是打造实践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教学做合一”思想与现代教育提倡的实践教学观念不谋而合,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观念的实施往往会通过教育实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践学习,这种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分开。而“教学做合一”倡导教、学、做三者结合,将实践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边学边做,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将它作为晓庄学校的校训来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陶行知多次表述过“教学做合一”的内涵,首先“教学做合一”不可分开,不是将“教学做”拆解为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做。而应当是教师教做、学生学做,三者合一相辅相成。其次“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想学习效果。这里的“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行动,二是有思想,三是有新价值的产生,如此才算是真正的“做”。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写道:“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2]”。“做”在今天也可以被理解为创新。
“教学做合一”对教师和学生都做出了要求。首先教师想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的“教”要以学定教,教人做事。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3]”,教法要根据学法而定;教师的“学”是指在教人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应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才能有东西可教;教师的“做”是指以作为教,在做上教。在培养师资力量上,陶行知也建议师范生应该在中心学校里“教”,在中心学校中“学”,在中心学校中“做”,这样能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做合一”也指导了学生的“学”,学生要以作为学。由于当时民国时期教育正处于由学习四书五经转向学习科学,从做中学是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表现,也侧面抨击了只学习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以作为学的做不仅仅是做实验,泛指一切实践活动。学生除了要“学”“做”,同样也要“教”。学生的“教”是指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认为学生若能将学过的知识讲解给他人,证明这个学生真正学会了这个知识。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知识让学习更加扎实,陶行知在《答操震球之问》一文中这样写道:“他是个孩中孩,他的一举一动都免不了要影响别的小孩子[2]”。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今天提倡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也是一个道理。
如今师范生培养大多采取先学习后实习的方式,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到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这样的培养模式也就导致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刚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没有及时巩固应用,在一年或两年后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已明显下降,再到基地实习,很容易被实习基地老教师的各个方面所影响,学而无以致用。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学过的东西是无用的,只有到工作岗位后培训才是正确的。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教师更容易走老套路,地方学校即使招聘了新教师也无法推动革新,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改革仍然艰难。
在“U-G-S”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下,结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积极推动教育模式上的改变。提出跟班式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师范生边学习边深入到地方学校进行教学观摩,能真正做到“教”“学”“研”“做”统一。从而培养出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卓越教师。
将“教学做合一”应用到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旨在将学习、讨论、学做三者结合。跟班式教学是指在卓越师范生在高校学习过专业基础知识后,即将进入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此同时进入附属学校或地方学校的班级作为“旁听生”跟听的一种教学模式。师范生在跟听时做好所学科目的课堂记录,不参与课堂互动,以免打乱当地学校教师的教学计划。跟班过程中记录在当地学校的见闻,如学校管理遇到的突出问题、教师授课特点以及课堂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等,将在地方学校所碰到的案例拿到高校中与导师和同学及时探讨研究,再将探究结果以合适的方式建议给地方学校教师。
跟班式教学模式的优点。跟班式教学模式是有利于高校教育研究、卓越师范生培养以及地方学校教育改革的一种三方受益的教学模式。在跟班的过程中,师范生提前了解到即将投入的工作岗位、了解实际工作技能技巧,还能将在大学课堂所学习到的理论及时的梳理、应用和总结。师范生将在地方学校所碰到的典型案例拿回高校进行探讨研究,再将研究结果带回地方学校,这种及时的思想碰撞能真正解决地方学校面临的问题,真正实现高校和当地学校的结合,将高校先进的研究成果推行到地方学校中,实现地方学校的教育改革,同时地方学校也为高校提供研究素材,师范生也能在做中学、积极的探讨,推动三方共同进步。
基于“教学做合一”理论推出跟班式教学,使教、学、做、研合为一体,能极大地推进教育的发展。跟班式教学还可以帮助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更快地融入地方学校,在未来更容易迈向工作岗位,及早适应教师工作。师范生进入地方学校,不仅能推动地方学校改革,也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工作方面,还是在学校的管理工作方面,随着师范生们的到来会带给地方学校一些压力,促使地方学校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工作,教师也能不断完善教学工作。
跟班式教学模式可行性。跟班式教学模式实行可能会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卓越师范生可能面临课业和跟听班级两个重担,相信是这一模式推进的难点之一。以高中生物课堂为例,一个班级每周设置3—5节生物课,每天仅设一节生物课,课堂时间为45分钟,这对师范生而言并不是很重的负担。难点在于地方学校和大学紧密联系,将师范生的课程安排及时调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跟班听课。
二是师范生进入地方学校课堂是否会打乱原有的平衡,师范生在地方学校的管理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师范生在地方学校跟班过程中,难免会与学生打交道,地方教师可能会担心师范生扰乱课堂等问题,师范生的来往安全问题等都需要高校和地方学校共同商议。首先卓越师范生是经过了一定的选拔,无论是人品还是素质都有保证,可以适当采取签订管理合同等方式进行约束。师范生来往安全问题可以由学校接送等方式来保障。
三是师范生与地方学校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有些地方教师不愿意有人听课,认为会有课堂压力。师范生作为旁听者,不应冒进的提建议,首先应该多学习,与地方教师打交道相当于与未来的同事打交道,在导师的引导下,师范生与地方教师交往会有合适的尺度。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师范生抱着求知的态度,地方教师抱着不断汲取学习的态度,相信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压力方面,跟班生的存在会带给地方教师带来一些压力,同样也会带来动力,地方教师将会更认真地进行教学准备。
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但只要不断改进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卓越教师。卓越教师人才培养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不仅要从外围的培养模式方向上推进,还要注重从内在的教学模式方向上改变。卓越教师培养关乎未来教师团队的建设、关乎学生的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