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2021-11-26 10:57杨志红
关键词:整合策略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杨志红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二者的有效结合,兼容并蓄,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还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共识、情感共识的形成并向着社会共识推进,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初中 整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14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备受关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思想,如何更好地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研课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素养的限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有限。根据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构成分析来看,三十岁左右的教师占据道德与法治教师整体比例的二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面临着一定的教学压力,还需要兼顾生活与家庭的责任。教师队伍老龄化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传统文化教育受限的主要问题,教师的年龄偏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部分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反馈。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在乎,课程设计完全沿用之前的“优秀案例”,尽管其中的事例已经不再“新鲜”。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认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传统文化简单了解就行,至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是没有必要的,片面地认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

教师对于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又一问题。教师对于课程教材没有彻底了解,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其他教师的优秀课程设计施行照抄照搬的策略。也有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教材的理解还停留在之前的层面,丝毫没有因为课程教材改革而发生变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某处传统文化内容感兴趣,教师恰好对此有所了解则会顺带讲解几句。如果学生不敢兴趣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內容教师对此了解甚少,那么教师会选择直接跳过进行下一部分的讲解。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强调目标知识的掌握,未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即使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往往无法抓住机会,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转化为热爱。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只是依照教材中给出的定义进行简单解释分析,要求学生完成记忆,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内。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原则

坚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初中生年龄较小,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不具备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教师向学生灌输“家国概念”,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学生从以前有问题找教师转变成有问题先百度。学生和教师对于智能手机产生了依赖心理,很大一部分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观察了解世界。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不具备较强的鉴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而教师坚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教师也要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让学生明白,有国才有家。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可以舍弃小家。

坚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的。经过工业化时期以及现代化时期的洗礼后,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用武之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很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下一代人将面临没有文化可以继承发展的困境。每个学生都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需要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没有任何文化可以独立于时代之外,独立于时代之外的文化终将被时代所抛弃。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结合当前时代精神,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仅仅通过理论层面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教材案例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所学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动手去做,用实际行动去继承拯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学生发展始终,保证学生成长发育的全面与健康。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教师首先要做到提升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力,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革新教育策略,顺应时代的发展摒弃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我文化修养,对于课程教材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每个教师都面临着生活负担,但是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参与文化知识讲座,听取他人的意见,与优秀教师代表交流互动。

教师要放低姿态,正确认识自身的教育能力,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完善改进。教师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赢取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师生关系紧张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对于课程不够重视,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反馈,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学生对教师畏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教师要利用课前准备的零散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课前的宽松环境配合着教师亲切地交流,会让学生很愿意与教师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感受。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多次交流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借此机会拉近师生关系,建立友谊。

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课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课程教材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够详细,学生仅仅能够通过这份内容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学生想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却往往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因此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课外资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大部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教师需要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转变为热爱,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与纸质资料的记忆相比,学生对于视频画面的记忆更为简单容易,而且记忆周期更短,记忆保持时间更长。

此外,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气氛较为浓厚的场所。因为学生仅在书本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余时间要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在博物馆讲解员和教师的讲解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于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的历史产生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何赛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成才之路》2021年第24期。

[2] 吴叶青《例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黑河教育》2021年第6期。

[3] 陈叶青《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生活化延展》,《新校园》202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整合策略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合策略浅析
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英语阅读策略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