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樱子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应该渗透进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为论述中心,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以及开展相关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四大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对策探究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04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进行学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深厚。通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使授课内容更具有宽度和深度,对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升级,将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相整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当代初中生,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式,给语文课堂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做好素质教育的工作,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促进文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同步发展,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够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科书里的许多经典课文都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文中的诗歌、记叙文、文言文等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但是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于日常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当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探索有效的教学对策,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渗透策略
1.深入阅读,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
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载体,内容涵盖着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并领悟。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通过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感受几千年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进度以及华夏文明的脉络。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能够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及积极的价值观。
例如七年级下册选文《口技》就记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民间艺术表演——口技。口技属于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艺术,在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我国民间传统口技艺人的口技表演,让学生聆听表演中所出现的鸟叫声、流水声等,了解这项民间技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文中的文字描述,如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一对于在场宾客神态的描述来感受我国民间口技艺人的艺术创造力。还可以通过师生讨论,加深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2.情境创设,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仍然处于半成熟的状态,因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相对抽象的哲学知识和深奥的道理不能充分地理解,如果教师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式,学生就会因为对这部分知识的难以理解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尝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辅助学生学习,从而将中华历史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语文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的吸收理解。
有人称《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红楼梦》中所记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红楼梦》影视剧片段,从而带领学生延伸探索《红楼梦》一书中的传统文化,例如老太太说“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做”鸳鸯又提醒“这是我们家的规矩”,刘姥姥在一番用餐后又感叹“怪道说‘礼出大家’”。我国的宴会文化也有着长幼尊卑之分,长者坐上座,晚辈依次落座,刘姥姥虽然地位卑贱,但是身为长者,又是客,老太太便邀请了她与老太太同坐,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宴会文化。除此之外《红楼梦》中对于节日、婚嫁、丧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也多有记载,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3.延伸阅读,诵读名家经典著作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仅仅依靠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结合课内教材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诵读名家经典著作,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领悟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将各时代环境下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来理解文字背后所饱含的时代情感。
《社戏》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四单元的文章,该单元着重介绍了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多样的地域文化,借助课文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喜爱,叫好。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社戏》等作品里,均属于他的有意而为,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民风民俗,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4.开展活动,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仅仅将传统文化直接讲解给学生听的讲授模式会导致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充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开展相应的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将优秀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对“中秋节人们为祈求团圆而进行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进行讲解。吴伯箫在《灯笼》一文中写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教师就可以根据灯笼来进行延伸,如带领学生回忆在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期间,路边的路灯上、树上必定会挂上大红灯笼和小串红灯笼,元宵节更是以“灯节”著称。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如春节:除夕夜贴春联、包饺子、守岁,春节放鞭炮、拜年等习俗。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
总而言之,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必要依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师还要不断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多媒体呈现和活动开展等多个方面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不仅如此,教师在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中也能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新课程(教师版)》2019年第9期。
[2] 刘丽《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路径研究》,《读天下(综合)》2020年第8期。
[3] 牛红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語文教学的对策》,《学周刊》2019年第4期。
[4] 张鹏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汉字文化》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