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作为语文的本质属性,体现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文本”层面;人文性则体现在对“人本”的落实上。因此,关注“人本”和“文本”之间的相互统一,积极开发文本中的情感資源,促进“双本”之间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尊重学生 情感冲突 “双本合一”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中,工具性作为语文的本质属性,体现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文本”层面;“人文性”则体现在对“人本”的落实上。因此,关注“人本”和“文本”之间的相互统一,积极开发文本中的情感资源,促进“双本”之间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在契合认知中构建情感场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尊重学生的原始经验和认知规律,同时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从教材文本中捕捉丰富的情感素材,在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积极的情感磁场,让学生的身心浸润其中,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涟漪,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的世界。
以统编版教材中的《草原》一文为例,作者老舍以精练的文笔描写了自己第一次来到草原的真实经历,展现了自己兴奋、激动与快乐的情感。老舍先生并没有将自己的情感和盘托出,而是将它们蕴藏在语言文字中。如何引领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呢?对此,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内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堂中营造浓郁的情感场。例如,在教学“表演节目”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参与聚会的经历,说一说自己当时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语言交流,积极尝试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文章,就能够将蕴含其中的情感呈现出来。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把握文本情感,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构建教学情感场,积极推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人本”与“文本”之间的融合,让学生体验更加丰富的阅读情感。
二、在认知冲突中构建情感场
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选材广泛,文本的时代、地域背景都不相同,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为了让学生形成全新的认知,教材中的选文通常会高于学生目前的认知能力,学生需要在“跳一跳”的基础上,才能“够到果实”。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原始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真正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生长。
例如,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了一位以卖火柴为生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活活冻死在繁华街道上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具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主要就在于小女孩每次擦亮火柴之后想象的画面,不禁让人感慨如此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却成了泡影。如果教师仅仅抓住小女孩擦亮火柴之后的想象,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偏差,他们或许能够感受到童话的神奇之处,想象画面的温馨,却不能体会背后的悲凉,而这才是这篇童话的本质。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双本合一”的理念,紧扣学生的理解偏差,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将这个故事放在‘大年夜和‘繁华的街道这样的背景下呢?”正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大年夜时温馨幸福的街景,与小女孩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学生再重新回归文本,就会发现小女孩想象的画面所体现出来的愿望是多么简单、淳朴,然而这样的愿望却无法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实现。此时,学生内在的情感被文本设置的背景激活,再次阅读时,很多学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了对文本主题的感知。此时,学生内在的情感被文本设置的背景激活,情感激荡之时,再次阅读文本,很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积极将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小女孩,表达了对奶奶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达成了“感知文本主题”这一学习目标。
三、在自由想象中构建情感场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挖掘文本内容,体验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然而,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非常传统,他们为了凸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会将阅读教学异化为枯燥、生硬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的心理,导致“人本教学”成为一句空话。对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积极的态度、强烈的情感为依托,释放学生的天性,从而实现“人本”和“文本”的合一。
以教学统编版教材中的《一块奶酪》一文为例,这篇课文描写了蚂蚁队长面对搬运粮食时掉下来的一块奶酪渣时的矛盾心理。作为一篇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这篇课文蕴含的深层意义不应该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探索。例如,教师可以追问学生:“你觉得课文中的蚂蚁队长怎么样?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解读和盘托出,而是在尊重学生认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有的学生认为蚂蚁队长能够克制自己,面对自己颁布的命令,做到了以身作则;有的学生认为蚂蚁队长关心弱小,为了不浪费粮食及时进行变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有的学生认为,蚂蚁队长在指挥过程中态度显得过于严肃,不够和善。这样的认知看似与课文的核心价值取向不同,但这是学生对文本内容最真实的感受,教师可以以包容的心态呵护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解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在自我叩问中构建情感场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落实“人本”理念,常常全盘接纳学生的理解偏差,这不应该是“双本合一”理念所秉持的立场。面对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武断做出评判,而要鼓励学生自我叩问和反思,真正推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例如,《牛郎织女》讲述的是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阅读课文之后,很多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个角色恨之入骨,认为她心狠手辣,拆散了牛郎织女的家庭。然而,有一位学生语出惊人:“我不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相反我认为她秉公执法。”这位学生还解释道,既然天庭有规定,就意味着织女应该遵守,明明知道天庭的制度还知法犯法是不对的。很显然,这样的认知偏离了大家的理解,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否定,则无法构建情感场域,甚至破坏课堂的和谐氛围。因此,教师可以点拨学生:“那你觉得天庭制度合理吗?”这样的问题其实为学生的反思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在后来的反思中,这位学生逐步认识到天庭制度并不合理,而王母娘娘也不是为了追求秉公执法,只是因为织女触犯天规,使得自己颜面扫地才最终恼羞成怒,导致这一悲剧的发生,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认知展现出来,并尝试对王母娘娘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具体、鲜活的文本,也不能忽视阅读主体的感受。只有落实“双本合一”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建构浓郁的情感场,服务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刘军.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阅读链接”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1(26):19-20.
[2]张霞.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21(26):43-44.
[3]鲍秋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方法[J].小学生(中旬刊),2021(9):30.
[4]蔡天禾.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方式[J].小学生(中旬刊),2021(9):3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双本合一的小语阅读教学情感场构建研究”(课题编号:GH202015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