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学分析

2021-11-26 23:55张颖袁春常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中学语文

张颖 袁春常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更是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之一。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被称为是生活教育的精华。现代生活与学生的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中学语文来说,生活就是语文教育的支点。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被大家所认可,但是需要我们正确解读,将语文教育和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适合现在学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提高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中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42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理论。生活,不仅是逻辑的最初起点,同样是逻辑的最终归宿,中心是生活为主,讨论生活和教育两者间的关系,而生活教育则是需要在一个长期的探索以及在实践中进行更新与完善的。陶行知同样针对生活教育进行了其他的解释,以最为基本的定义来讲,即给生活教育,反之用生活以教育,为了更好的生活开展相应的教育。其根本的理论主要是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再通过教和学将它们结合起来。

“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即生活”的优化完善,这两句话虽然是对杜威先生提出的“教育及生活”的改进,但这句话不单单是对字序的变化,更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陶行知指出“社会即学校”,意思是说进行教育可以在社会中进行,可进一步取消学校,其批判当前的传统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把学生们局限在了学校,更像是小鸟困在笼子里而与大自然脱节,学生也是这样,即教育和社会生活脱节。真正的生活教育应该是教育和生活相结合,打破传统教育。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社会是生活和教育的场所,因此,这也是“社会即学校”这句话的真谛。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完全是处于特定时期而制定的。当前的传统教育方法,即教师把知识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只会被动接受“教”与“学”,会失去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做还有一个坏处就是会降低学生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进一步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降低。所以,陶行知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不是“教”,而应该是“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接受度。

二、语文教育的精髓应当是生活教育

1.语文教育应来自生活

伴随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各项标准和相应的需求均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也在促使教育行业不断发展与改革,教育行业的发展又在反作用于社会进步。针对中学的语文教育而言,关键就是总结人类社会生活的经验,升华人类智慧和人文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知识内所包含的精神与情感,均和当前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以生活为教育的核心,这也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核心。

中学语文要想有新鲜感,就必须要做到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这样也可以使中学课堂更加精彩有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就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及想象力、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学语文教育和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学语文教育具有了功利性和工具性,并且这两方面的需求还在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具备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暴露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出入。中学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就是中学语文教育是离不开生活教育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语文是以生活为支点的,更体现在中学语文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现实生活感情,只有做到现实生活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将生活融入语文教育中,才不会使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而增加语文教育的魅力。

3.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要将知识灵活运用,并加以优化改进,从而满足对于生活的追求以及社会的进步。其中,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增加见识,拓展知识面,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思想世界。因此,中学语文教育需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并具有层次性,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运用自身的知识去丰富生活。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1.让生活转变成语文教学的支点

通过把日常的生活素材引入教育中,一方面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素材,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思维,以教材、课本为支托,将生活和及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不可否认,教材是可以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快速吸收的一个知识范本,但是要学好语文,还是需要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生活感悟到语文的美好,欣赏语文的美好,从而在语文方面有所进步。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意义和现实价值,激发学习的乐趣,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不仅要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体会作者的情感,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体会的春天进行综合考量。所以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确定教学的最终目标,并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素材,并且将这些素材有效运用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延伸。

2.社会即学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加学习能力

“社会即学校”,这句话是说语文教师需要有开放性的思维与思想,不将语文教育停留在课堂之上,而是走出课堂和学校,打破语文教育的局限性,让生活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支点,构架一个完整的语文大课堂、大环境。因此,这也要求语文教师适时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引领学生走近生活,贴近自然,使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并能有效解决生活问题。由此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也能更加有效。

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举办一场有关“桥”的摄影展览,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身边桥梁的美,并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学会赞美桥梁,这样一来,能从侧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

3.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语文情感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都不够丰富,情感也比较简单,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能力也不够。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育中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只能停留在知识表面,不能有效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实现现实生活和教育的结合,降低学生在学习理解时的障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经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设立一个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有感而发,文思泉涌。

总之,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对于中学语文的教育应该从教师出发,善于观察、发现、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实现课堂外的延伸,使现实生活能够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乐趣与积极性,带领学生走进语文,走进生活,促进语文的多元发展,最终提高中学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查洁《在生活中自然而润泽的写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融入》,《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期。

[2] 吴光明《“开生活教育之花,结语文素养之果”——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外语文》2020年第3期。

[3] 邱江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融合浅谈》,《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

[4] 许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作家天地》2020年第9期。

(张颖,1984年9月生,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中教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育及学生德育工作。袁春常,1983年5月生,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大学本科,中教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体育教育及学生德育工作)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生活,习作之“本真”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研究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