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飞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在教育界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所占据的比例在逐渐提升,该类院校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实践技术能力为主吸引了很多生源,其中就有一部分家庭经济情况较差,想要通过学习一门技术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寒门学子。为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帮助,进行资助工作的落实已成为了一种长期行为。资助工作实际上能够帮助青年人发展,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帮助减少家庭经济负担,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多,招生规模的扩大,对于贫困生优惠政策的优化,使得越来越多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对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资助体系而言做出了挑战,如何做好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工作值得研究。
早在2020年中旬我国就发布了《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1],报告内容主要针对2019年以来我国大中小各个层级院校中学生的受资助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比例逐渐扩大,但是相应的资助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因此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对高职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物质资助。为了加强工作的落实,就必须要解决现存的第一个问题——贫困生的认定过程鱼龙混杂。当下贫困生的认定一般只需要一纸证明即可,学生在生源地相关部分开局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调查表上交给学校,班主任审核、校园公示即可。看起来这一系列的操作具有科学性,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统一化的贫困标准往往将一些学生拒之门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且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也存在少部分学生鱼龙混珠的情况[2]。
高职院校内部资助工作的完成一般都是由学校主导,各学院辅助,各班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模式,要求学校专门复杂资助工作的领导、学院资助工作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和少量学生干部相结合的工作班子。但是由于需要资助学生的群体过于庞大,各个环节要落实到具体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缺乏有经验、专业性强的自述队伍就导致相应工作的落实存在较大的漏洞。在这样一支队伍中,存在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基本情况不了解的现象,而且缺乏学生经验和交流技巧,一旦不能够很好地领会上级领导传达的意思,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出现小的纰漏,就导致资助工作的认定环节不严谨,出现错评漏评的相关问题。而且根据政策的变化学校每年都会调整资助工作的要求,这也给进行这方面工作的老师和领导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资助在传统意义上只是单纯的经济资助,但是由于现阶段社会的复杂性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变得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这一背景下必须要认识到京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结合的重要性[3]。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落实的时候还是以经济资助为主,对学生潜移默化过程中出现的消极问题并没有做到有效的认识,因此整个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是割裂开来的。少部分贫困生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拿资助不好意思,并且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毫无信心,职业规划一塌糊涂。虽然最后经济资助落实的,但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改变遍,资助工作效果微乎其微。
资助工作一般都面向于家庭贫困,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实际上是整个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他们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更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学校的关注和同学的呵护。因此学校必须要在保证其尊严的情况下,时时刻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对待这一特殊群体,尊重他们的正常需求、理解他们的生活经济压力和学习情况,旨在利用不同的科学方法和措施来促进他们的人格得以完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工作技能得以培养。积极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在资助工作中体现出育人的原则,才是高等职业院校所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4]。在进行资助工作落实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干预,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家庭贫困而内心西北,常常不参与集体活动,不申请奖助学金,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在高职院校落实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处理,对于有需求的同学积极落实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评定工作。
一般来说,贫困学生的认定是一入学就必须要进行的工作程序,方便为家庭经济尤为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学期末会进行奖助学金的评定,必须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为指导思想,防止出现由于经济利益而导致的学生矛盾出现。在资助工作进行落实的时候,看似是在做好经济资助,实际上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资助。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资助工作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属于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步骤。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是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的,不会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和自身差异的悬殊而变得自卑[5]。只有从心理上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攀比、不害羞,大方自信地生活在校园中即为成功。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缘故较为消极,老师、辅导员以及校内的心理医生应当联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消起思想深处的自卑感。
高职院校中通常所存在的资助工作都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在开学前会有助学贷款,学期末会有奖助学金的评定,这两部分主要构成了资助工作,但实际上这样的资助措施略显制度化、略显生硬化。为了能够合理化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增强其亲和性,必须要通过校内活动、同学互助、社团渗透等模式来进行改善。第一点是借助常见的主题班会、演讲沙龙、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普通的交流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将集体活动的主题自定义为“自强不息”,通过向励志人物的学习的模式让高职院校中的广大学生了解到国家的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工作所颁布的相关资助政策和措施,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使其能够更好地通过学习榜样,借助政策支持来丰富自身的技能,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让他们做到虽然贫穷,但是并不困难。当学生的自强自信意识被培养出来之后,相应的道德、诚信、感恩品质也会有所提升,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资助之后,也更容易奋发图强,回报社会,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将学校、社会、学生、家庭等多方面联合在一起,形成多位一体的教学组成模式,让学生去感受来自于各界的关心和呵护[6]。第二点对于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来说,必须要认识到一切都来之不易,他们虽然获得了相应的资助,但也应该积极回报社会,多参与社会的公益服务和志愿活动,以慰问老人、社区服务、校园清洁等力所能及的小事为基础,帮助受到资助的学生树立起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知道国家、社会、政府、以及他人所提供帮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感恩的意识,以提升器社会责任感。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普遍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较差,更倾向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将一些社团类的活动和资助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资助中学会育人,让学生在体验社团活动的同时,获取相应的经济补助,来打造良好的素拓阵地,帮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提升。
高职院校在进行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结合的过程中,最好都要做到理解和关心。曾经的资助和育人是彼此割裂的两件事,现如今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转变传统的“地头蛇”经验,在“资助“和”育人“的过程,明确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在完成经济或者物质的资助后来讲育人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过程中,有效的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学生群体,帮助整体校园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在学校提升靠自身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认识之后,才能够做到思想引导、人文关怀、能力帮扶“三位一体”的模式化资助育人工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虽然作为高等教育阶段中非高层次的学历组织机构,但是在培养社会所急需技术人才上独占鳌头。为了促进高职学生能够努力学习,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是帮助整个高职教育工程丰富化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将教书育人、培养技能作为工作重点,更应当将资助工作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深化,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思想意识为主要战略方针,在经济、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其提供充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