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素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发展重点转移到乡村振兴,三农问题、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科技、生态、文化教育、社会发展以及整体农民素质的提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现在处于交汇期和关键期,要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
增加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农牧民收入,依托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必须精准实施农牧业补贴和扶贫补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主要围绕财政、农村金融、农村保险、补贴、租赁等方面。农民收入经营收入(如自营或者租金)、工资性收入(职业农民打工的工资)、转移性收入补贴资金或者扶贫款、以财产或土地承包权入股的股权收入(如土地流转收入)。土地产权的流转是好事,但是流转方式如果不合理,盲目土地产权流转会使农民的收益下降或者摊薄收益,采用托管入股等方式,让农户在自愿、有偿、合法的基础上增加收益,但有些地方政府意识不到甚至利用热钱资本开始到处租地,如个别地方拿自己的产业链金融在化肥、农药领域大搞几年就回撤,留下烂摊子,阻碍了农业土地产权的合理流转。
要激发农牧民活力,需要顶层设计同频共振。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和制度优势,将顶层设计者的科学决策与群众的积极参与互动互促,倾听农牧民诉求,鼓励农民全程参与。将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因地制宜结合起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用;相比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需要制定更科学的成效评价机制,根据资源禀赋差异制定合理、科学的标准来评价乡村振兴成效。
农村电子商务要秉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策略,电商精准扶贫的实质是突破短板,实现贫困地区农民通过互联网与市场需求直接对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造血式扶贫。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开展电子商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让需求者具有更加广泛的商品选择权、生产者具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促成因不经济而无法实施的交易得以实现,同时对接市场需求,倒逼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升级。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产业路、旅游线路也得到积极发展,改善后的农村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度假消费,加速了城市与农村融合,但是边远农村网络覆盖率低或者不通畅,急需加强建设。
农村电商发展促进信息等配套设施建设,并吸引物流规划、网上营销、质量标准控制等方面的人才。目前自治区农村电商规模小、经济效益低,需要推动农村电商的建设、应用与培训,推动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贫困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不健全,有些县域政府发展思路不清晰,使得电子商务的规模效益难以显现,小的电商平台难以与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抗衡,因此需要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人才进行专业化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服务站本身没有商业零售活动,大多是面子工程,这种以申请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专项资金为目的的做法,只能助长泡沫,而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对此,必须建立能够自我造血、自我养活的模式才有发展潜力,要推动农民自身的市场化意识。
我国农业依然处在一个靠天吃饭、手工粗放的小农时代,农民仍然没有充足的保障,处在一个信息不对称、市场不规范、利益最末端的环境,这是最基层农村的现状。因此,要从农民的意识和组织结构升级出发,把农村看作一个农产品的供给侧。供给侧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个体农民,个体农民包括家庭农户局限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只有法人主体如合法注册的合作社、农业公司、基地等才会长期规划土地种植和打造农产品品牌,个人是无法成为新农业的主体,因为个人的随机性没有违约成本的问题很难解决。
在三农的供给侧体系里,要进行市场调研,从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入手进行农产品供给设计。确定长期的农产品研发方向,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种苗、种植等技术研发,购买先进的设备进行现代农业的建设,比如生物肥料、标准大棚、滴灌技术、大型农机具等,以此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而农户一般不可能大量投资引进大型设备,让农民研究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种植方向也具有难度,要求农民将农产品分级并进行品质控制更有难度,实践中产地包邮直销大小果混在一起,导致效益收入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确定农产品的定位、制定并控制产品的分级标准、流水线的生产投入以及产品定位与传播,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经营,避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一锤子买卖。
第一,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即产业链升级,要用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进行资本化农业运作,建立标准化的农业产业。要进行农产品的品牌定位、品质控制、生产计划流水线、供应链人力外包、产业园金融与资本运作来拉动电子商务需求段前面的整个产业链,同时大量采用专业的人力外包,吸引金融机构和资金进一步进行资本运作。结合消费者定位调研、规划农产品品类、投资标准化种植基地,实行品牌推广,结合消费者定位设计高品质、小包装推向商超市场,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第二,要打造有特色的原产地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农产品的品质标准和品种标准,主要是将原产地的特色用数字化的方式标准化,比如果型、色泽度、糖度、微量元素、有机成分、营养成分等都要用数据标准化或要用一套数字的信用体系来实现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建立一套原产地的农产品数字可信标准,从而有效地控制原产地农产品的品质和规模化生产,打造长久的公认的农产品品牌。跟随种植难以满足随时变化的市场需求,要从市场需求调研、消费者跟踪等方面来规划最适合的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品牌和进行传播推广。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县域红辣椒生产集散地,开鲁红干椒以其色、形、品相好、口感芳香辣味悠长等特点,通过“国家级出口红辣椒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红干椒绿色原材料标准化基地”认证,是内蒙古首个国家级出口红辣椒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被誉为“红干椒之都”。2020年,开鲁县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本批次地区,拥有红干椒地方标准体系,是“三证一标”获得县即国家A级绿色食品、生态原产地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地理证明商标。
第三,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分散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不适合大规模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协作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是结构设计,如何统筹一、二、三产的融合是农业产业的关键, 只有形成有数据、有标准、有交易的产业,才可以进入金融和资本市场。过去农业投入多是扩大土地规模,但产业金融化链条中的第二产业即加工产业是创造价值最高的核心环节,更容易培育农业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创造农民就业机会、突出和提升产地价值的核心。一产的种植、养殖是投资比较大的重资产模式;二产中的深加工便于形成有生命力的拳头产品,打造品牌农产品及其衍生品,容易吸引金融和资本的认可与投入,如采用优质鲜果进行深加工果酱、鲜榨益生菌汁、水果酒醋、膳食纤维食品等打造有机食品品牌,快速成为水果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三产的配套服务、休闲农业等可以吸引流量,但是不易形成拳头产品或打造上市公司。加强整合生产要素深化产业结构改革,构建有发展潜力的县域产业体系,加强贫困户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化程度,提升融入现代产业链的能力,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推进乡村振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是保障与后盾。资金投入的多少与地区贫困难度成正相关关系,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多少、增长幅度都与攻坚力度相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广人稀,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亟待改善。近年来,农村牧区集中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加大投入,但缺口仍然很大,尤其是进入村庄与农田的道路、人居环境的整治需要大力投资,以解决目前出行、饮水、用电、上网、住房等现实问题。确保社会民生兜底安全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保障资金投入是前提。
第二,推动乡村振兴要发挥政府职能,调动社会资金。乡村发展孕育着机会,应激发社会力量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自治区政府应当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凝聚各方力量从专项、行业、地区政策倾斜等角度完善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增强吸引力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在贫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把资本下乡障碍剔除,吸引外部优质资本注入乡村建设的大潮中,让资本力量的潜能在乡村充分释放。
第三,建立闭环产业链体系,是发展农业金融的基础。以前的农业离金融很遥远,得不到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传统农业金融基本上是散兵作战、针对农企或者大户一人一议,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金融和资本不愿意进入传统、粗放、非标准化的小农经济,只有实现了农业大数据、标准化、电子数字化交易,并有了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金融和资本才愿意参与进来。当农业产业化形成产业链闭环和资金流闭环,这时候就具备了金融化的基础。金融化实现的核心是在农业产业化市场的基础上,吸引逐利的资本市场建立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不同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信托、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农业保险、期货现货交易、绿色金融资产交易等模式,在土地资产化、农产品银行的基础上拓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订单融资等支撑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农业产业的数字资产和金融资产交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内蒙古银行计划推出“乡兴富民贷”系列产品,通过拓宽农牧业抵(质)押物范围,进一步提高活畜、粮食抵(质)押率,在监管政策框架下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旗县机构布局,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了农牧领域,截至2021年5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232亿元,占全行一般贷款比重达42%。内蒙古银行以通辽市科左后旗作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当地肉牛、奶业、玉米产业发展,推出玉米金融、肉牛金融等业务模式,重点推进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依托,服务上下游、带动各环节的供应链建设,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可复制模式。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资助力度,提高基层教师的收入水平和乡村教师素质,保证集中连片地区师资队伍的稳定。提升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知识教育,是振兴开发的必经之路。低素质、低文化水平、缺乏技能的贫困户自我发展造血能力弱,只有具备造血功能,才能斩断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振兴发展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与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共同谋划,由政府出资科学谋划,按国家相关招生政策明确招生计划、范围、条件、选拔程序、培养经费、培养模式等,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实施公费定向培养扶贫特别招生计划,按照“从哪招生、回哪就业”的原则,服务期限不少于十年,与自治区师范院校签订培养协议,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全科教师。
随着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和旅游休闲日渐常态化,乡村旅游成为接触大自然的更好选择,生态经济的提出更加促使文化旅游成为朝阳产业,旅游产业内容越来越丰富。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性的产业模式,能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一场由生产要素和乡村资源共同推动的旅游与三农的融合正在加速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乡村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过程,作为朝阳产业从文化旅游产业向互联网+旅游、再向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美丽中国的内涵赋予旅游新的内容,要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化产业优势,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打造。在设计上应尽可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特色优势避免同质化,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其意义在于:第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可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农副产品的本地消费,增加农民支配性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第二,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突出以农为主,结合旅游和文创有效地将农业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以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为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现代农业、田园社区、自然风光、休闲旅游等主题文化公园,民俗节日、民族风情特色,农家乐旅游、自然田园、生态农产品、采摘体验、民居民俗等乡村旅游形式,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第三,吸引大学生村官或外来管理人员。内蒙古贫困地区居住环境较差,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旅游精准扶贫缺少人气,有的自然村只剩下几个留守老人,如果没有了充满朝气的中青年劳动力,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可以通过考试或报名考察的制度设计,来提振旅游产业的振兴以及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以留住青年人在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