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
摘要:在教师教学小学数学的课程中,将单元式教学的方法运用在学生基础学习阶段是比较有效的。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多融入一些课时的经典案例,让学生通过例题来结合,更明白数学的趣味性,对自己的学习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创新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能够得到理解力的提升,以实际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单元的学习中能够去解决生活问题,初级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关联性比较强,让学生学会实际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数学应用;课前训练;课堂结合;章节设定;导入训练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从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模式的形成,这样对于之后学生遇到数学问题,也有很好的应急解决效果,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未尝也不是一件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变化,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成长最明显的阶段,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让学生更快的去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能够更快的学习适应模式,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一、强化课前导入训练
在课前导入这一部分,教师要着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由于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及时的察觉学生的身心规律,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多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在课堂中多进行操作训练和动手训练,通过多方位的练习,让学生的各项数学素养综合提升上去,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数字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灌溉,也能够提升数学能力。导入训练可以更准确的知道学生的学习程度,通过这种方法细致化的去教学。
例如,在教师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课时的时候,本课时可以通过整个单元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计算的基本过程强化训练,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到自己的熟悉的模式去掌握计算方法,并且能够准确的计算结果。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出计算题目进行练习,不仅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也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在退位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可能由于学生的粗心,忘记计算的步骤,出现计算失误,让学生学会检验这一过程,更好地去验证答案的准确性。
二、单元学习与课堂结合
课堂学习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够适应单元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把单元重点整合出来,重点让学生先在学习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进行小章节的教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对每个单元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复习方案,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对于学生日常复习也有一个很好的帮助。
例如,在教師教学“相交与平行”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拿出教具进行展示相交与平行的例子,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展示,让学生对于这两个数学概念有一个基本了解,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进行绘画。通过学生的绘画训练,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对于几何的初步认知也能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去通过生活实例,回答出相关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三、学习章节合理设定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课堂章节设定上,教师也要引入一定的情景设定,通过趣味性的情景,更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让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学习接受能力增强,这样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普及更多的学习知识,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部分的扩展,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丰富的推动,让学生自主的去进行学习。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探究出来。章节设定也要符合教学进程,让学生更精准化的预习。
例如,在教师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课时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搞清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教师可以先引出之前学过的比通过单元之间的复习衔接,让学生对于新学习的概念有一定的知识了解。通过课本上的数学例子,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敏感度,能够更快速的换算出来。通过比率的问题解决课本中出现的例题,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最后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来强化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能力的精神,让学生真正理解正比和反比的实际意义,并且能够去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总而言之,单元教学的模式更适合预习学习过程中,在数学学习中仔细地分布每课时和每单元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不断的去加强自己的学习吸收能力,通过实地调查和课堂拓展,也能够打开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学习。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注重课堂节奏的快慢,把握整个课时的教学规律,制定合理化的教学方案,教师也要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以及变化,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有课堂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这也是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侯学萍,陈琳.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8(29):43-45.
[2]高子林.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8(2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