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前测,以学定教

2021-11-24 01:13陈良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有效设计学情

陈良

摘要:为了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需要我们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细致详实的前测来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教师课上的自主权要比学生的自主权大得多,基于此,开展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

关键词:前测;学情;有效设计;单元标题

课堂前测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学生个体差异大,基础参差不齐。为了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需要我们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细致详实的前测来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设计最合理的教学目标,让教学更有效。

一、巧设前测,摸清学情

对于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都是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但是教学目标只有

那么几个,而我们的学生都是很有个性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了解学习的知识层面也不同。通过课堂前测,可以让我们清楚的摸清学情。

以四下《平均数》一课为例,从原来的三年级下册调整到四年级下册,这样

调整的意图是什么?是内容太难还是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的内容。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起点,笔者设计了以下前测内容:

1.五位同学捐书,小杨捐了8本,小王捐了6本,小刘捐了9本,小马捐了8本,小唐捐了14本,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2.小李和小王同学踢毽子,以下是他们的成绩: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让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请用算式说明。

3.什么是平均数?你的理解是什么?

本次前测共下发41张练习纸,回收41张,汇总情况如下

第一题全部做对。

第二题41人采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决定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8人计算错误。

第三题共出现四种情况:

1.移多补少:共5人认为平均数是移多补少。

2.总数除以份数:这样理解的共有28人。

3.空白:6人

4.理解错误的:2人

分析:笔者出这样的三题是有一定的考虑的。题1是考查学生是否会求平均数。题2是书本P91页例题2的变形,看学生是否理解在次数不等的情况下还能用总数来比吗。题3就是看学生是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二、依据前测反馈,以学定教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调整为:理解平均数的意義;会使用平均数比较并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会熟练计算平均数。教学重难点都放在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

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它具有虚拟的特征。

笔者认为正确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样的: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关于平均数的前概念;从前概念中生长出平均数的概念;从平均数的概念中生长出平均数的求得方法;从平均数的概念中生长出问题解决的应用。而我们目前的教材中则争取了概念的学习,直接在应用于计算中学习概念,而这样的概念学习实际上淹没于计算与应用中了。所以,这样的学习,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做了如下有效的设计:

1.结合目标,设计有效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结合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排球,来帮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北海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马上要进行发球比赛了。老师问小丁最近能发过几个球?

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出示小丁近五次的训练成绩:

小丁发球的一般水平是( )个

10 8 13 19 10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轻易的分析出8和19属于超常发挥和失常发挥,属于极端数据。接下去的几个数都可以算是正常发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和大家一起整理:

小丁发球的一般水平是:8个太少;19个太多;13个偏多;10个出现次数最多但是偏少;12个刚刚好,但是它没出现过。

从上课结果来看,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是跌宕起伏的。没有发出过,却正好表示一般水平,成了学生最大的纠结。而这种纠结正式不愤不悱的真实状态;所有这些,都来自生活中的关于正常、失常和超常的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就解决了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了。

2.重视单元标题,突破教学难点

本单元的单元标题是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能不能让统计图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教材为什么要把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特别是把平均数的意义作为重难点,能不能利用统计图来突破呢?我又再次翻看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它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是刻画一组数据的几种趋势的统计量。

展开讨论:

1.讨论19和8

把代表小丁一般水平的线移动到19和8所在的位置,从视觉上加深学生理解19和8太多和太少。小结:19和8来代表小丁的一般水平不合适。

2.讨论10、13、12

填10:支持:出现两次 反对:感觉还是少

填13:支持:10个太少,只能选13 反对:可以填12

填12:支持:12是平均数,不多也不少 反对:没有出现12,不能填

借助条形统计图,把水平线移动到12的位置,让学生到一体机上通过对排球的移动,让每次发球都变成12个。

相比于前面的设计,我只是把代表小丁发球一般水平的红线放到了最上方,设置成可以移动。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适时的把红线移动到19,10等位置。而一旦把红线移动到相应位置,根本不需要学生来说,光是从视觉上带给学生的震撼,就已经能够解决问题了。让学生说,可能会说不清,还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看,一目了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二:

师:四(1)班共6个运动员,平均每人发13个,请结合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那句话是正确、合理的。

在试教过程中,第一次是没有这幅图的,学生不管怎么说,都不是说的很清楚;而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加入了这一副统计图,学生看着图,能够很清楚说清楚理由,并且还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知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以及平均数在一组数中的取值范围。这就是统计图的魅力和作用。

从教学结果来看,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笔者充分运用了前测的问卷,依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的开心,学的有效。所以选择合适的课堂前测方式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测还有很多方式,笔者只是利用了前测中的问卷形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然,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让它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猜你喜欢
有效设计学情
8、7、6加几教学设计
基于学情分析的信息技术软工具运用策略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设计方法研究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分层设计方法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