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娣 唐少俐
摘 要:中国知网已有文献从“课程思政”的概述、“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特殊背景、重要性、路径与策略、对教师的要求、育人效果考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文章综述中国知网上相关文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现有研究的思考,提出广泛关注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借鉴但不照抄国外德育经验等三方面建议,以期对后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6-0040-0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高职学生,在课程育人方面应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线上教学可以拓展学习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习资源的形式并延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已经普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和持续,让教师意识到线上教学不仅仅是日常混合式教学的一部分,而且已成为特殊时期的一种必要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推动了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发展。可以说,线上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授课模式的一部分。因此,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在当前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下,在线上教学和“课程思政”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一些研究者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截至2020年11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设置“主题”为(高职英语+线上)*课程思政,匹配项选择“精确”,共检索到11篇文献,其中包括学术期刊6篇,特色期刊5篇。国内关于“课程思政”与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相融合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课程思政”的概述
厘清“课程思政”的含义是研究“课程思政”与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相融合的基础。关于“课程思政”的含义,各位研究人员基本达成一致,即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同时也有研究者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论述,如贺林雁指出,课程思政是课程衍生的功效和能力,在育人方面通常以隐性的方式出现,但实际上是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的结合。
2.关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特殊背景
关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研究,基本是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各校采取“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后开始的。因此,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涉及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特殊背景下,在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的论述。如鄢小兰认为,在线上教学探索中,将抗疫思想融入大学英语,不仅能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战“疫”时代精神与正能量,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也有研究者对英语教师在疫情背景下如何融合“课程思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孙洁认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为推动和实现课程思政的长效性、常态化,英语教师应当主动自觉地利用全民抗疫中涌现的生动素材,在云端发挥“感性化”“生动化”“聚焦化”的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作用,并提出可以从话题聚焦、语言聚焦、认知聚焦、情感聚焦四个维度在教学设计中提升疫情背景下公共英语线上教学“课程思政”的聚焦性。再如金燕萍认为,教师要从道德品质、文化素质、职业素养、理想信念、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内涵,整合战“疫”内容进行线上教学。
3.关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重要性
关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重要性,也有研究者进行了研究。总结这些研究不难发现,研究者是从对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和对高职英语线上教学的积极影响两个维度进行论述的。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学生接触各种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高职一年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形成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面向高职一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开设,覆盖范围广,在线上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就是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满足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如彭舒舒认为,“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是很好的育人平台”。再如何佳琪认为,在公共英语线上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需求、兴趣点、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开展课程思政,将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维度多元的思政内容融入线上英语教学中,因此有助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对英语线上教学的重要性。高职公共英语既是一门覆盖面广的基础性语言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程静指出,线上英语教学只是在教学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但仍應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课程思政因其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所以对英语线上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4.关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多位研究者就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路径、方法)进行了论述。程静认为,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整合线上英语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实践、健全评价和监管系统是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线上教学的有效路径。何佳琪认为,优化课程思政的设计,以教学内容为主,有效渗透思政元素,做好课前思维引导,调动思政学习兴趣,是“课程思政”在公共英语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关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关键。几位研究者或多或少都从对教师的要求方面进行了论述。如程静认为,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线上英语教学能力;彭舒舒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技术,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现课程思政元素,并建议高职英语教师除了运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以外,还可以制作和开发含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英语微课和慕课,将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使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何佳琪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层次水平,深挖思政育人的教育点,运用信息平台发布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鄢小兰指出,教师要反复琢磨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郑慧静、刘美丽则用整篇论文论述了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微教学平台,这也是“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6.关于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量
“课程思政”与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相融合的育人效果需要有效的考量方式来检测。部分研究者就“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量进行了研究。如孙洁提出,要基于学生视角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考量;程静指出,要“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例如在学生的考核标准中加入思想品德情况等内容”,要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效果。金燕萍则从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提出实行“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只有何佳琪针对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何佳琪认为,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模糊、英语课程与思政内容衔接不够、线上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不适应。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虽然国外研究者鲜有关注且研究成果也少,但是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理论对学者们研究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综合来看,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国外高校也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大多采用实践化、渗透式、间接性、隐蔽化的形式。其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模式、校园环境模式、心理咨询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美国高校将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英国高校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并通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日本也很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道德教育,西方国家反对灌输式的教育,提倡渗透式德育。美国的渗透式德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注重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德育氛围,采取开放的德育模式。德國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中,除社会课、伦理课之外,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法国的学校德育主要是以公民道德课为主、其他各科为辅,重视学科课程对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实事求是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1.对国内研究的思考
为了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开始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1)从知网数据分析看,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的研究只有寥寥十几篇,这些研究成果相对于我国约1 500所高职专科院校而言非常少。(2)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和经验积累期,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很少。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驱动下,在线上教学优势和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线上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实践研究,更具创新性和探索价值。
2.对国外研究的思考
国外重视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与我国“课程思政”建设所提倡的“课程育人”有相似之处,相关学者在进行高职公共英语线上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时可以参考借鉴。但国外的高校较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主张对本国制度的认同,这样容易使高校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与我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因此,我国高校在借鉴时要加以甄别,不能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贺林雁.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20(26).
[2]鄢小兰.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探索[J].长江丛刊,2020(27).
[3]孙洁.抗疫背景下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的思政聚焦度及有效性提升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27).
[4]金燕萍.战“疫”时期大学英语SPOC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究[J].教师,2020(20).
[5]彭舒舒.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2020(27).
[6]何佳琪.課程思政在公共英语线上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英语,2020(16).
[7]程静.英语线上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3).
[8]郑慧静,刘美丽.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微教学平台[J].海外英语,2020(17).
[9]罗晓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文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9(06).
[10]周健吉.国外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J].江西教育,2007(09).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ublic English Onlin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eng Haidi1, 2, Tang Shaoli1, 2
(1.Hunan JiuYi Technical College, Yongzhou 425000, China; 2.Hunan Xiaoxiang Technician College, Yongzhou, Hunan 425000, China)
Abstrac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 CNKI discusses the overview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background, importance, path and strateg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into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English online teach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the considera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 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relevant articles on CNKI, forms reflections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 paying extensive attention 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English onlin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ducting empirical research, and learning from but not copying foreign m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 in order to be helpful to the follow-up relev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English; online teaching;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