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现状及对策探究

2021-11-24 21:38杨梓旋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认知度教育学培养目标

文/杨梓旋

一、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攀升。从近三年的本科录取人数来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8年相对2017年增加了2.78%,2019年相对2018年增长2.16%,三年平均录取人数为421.4万人,其中2019年则达到了431.29万人。教育学门类随着师范类学生的大幅度扩招也增加得比较快,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目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处于供小于需的状态,这也侧面彰显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教育学专业改革的紧迫性[1]。

二、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教育事业一直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同时,教育学专业不可避免成为热门专业,持续招生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前景不乐观。综合分析教育学本科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科因素

首先,“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探寻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还要从学科自身说起。教育学专业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在1923年首设教育系,教育学专业由此在我国诞生。考虑当时时代背景社会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实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此后该培养目标得到推行,并被长期效仿。如今,时代在变化。中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师专也逐渐萎缩,给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带来了冲击[2]。

其次,教育学专业课程占比较大,自然科学课程几乎很少开设,理论课程过多导致课程面向实践缺少指导性,导致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知识掌握得多,能做的少。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可选择的岗位就会偏少,学生大多数集中在中小学,从事的是班级管理或者一些校务工作。

教育学专业应是具备深厚的理论性及实践性的专业,教育家是有完备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否则只能算是教育理论家。孔子、朱熹、陶行知、无一不是理论与实践兼备。课程囿于理论轻实践必然会对专业实用性、实效性造成冲击。

(二)社会因素

认知度是指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印象。拿商品来说,就是品牌认知度。它是衡量社会对专业内涵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度的标准,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有时会成为潜在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学专业中的专业认知度主要是从两个维度来阐述的,一是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二是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就学生而言,不难发现大概有以下几类学生学习教育学专业:第一类是带着满满的热情从小就立志成为人民教师,有着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第二类是高考志愿服从调剂,在对专业并没有认知和了解的前提下,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来的就业前景更是一无所知,这样就难免造成就业市场认知度低,学生就业定位模糊的问题。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流传千年至今,在计划经济中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今,大学的扩招,入学门槛的降低,高中升学率的上升,使得学生进入高校不再是难事。但学生压力增大,出口不畅。结束四年本科专业的学习,教育学专业市场供大于需,基础教育不招收没有学科背景的教师,他们进不去学校,也很少有人愿意去乡村,科研能力又不足,只想着进入体制内工作,但能进去的寥寥无几。

(三)学生因素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中的关键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无论是学业、生活或是求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上文中提到,教育学专业对理论知识的强调偏多,导致大量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用人单位更希望的是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导致学生难免对社会和工作充满一种不确定感和恐惧感,怀疑自己的能力,故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自信程度偏低[3]。

观念对行动具有导向作用,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择业观对人生追求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择业观正确,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就会更加明确。但是在面临就业时,学生自身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负性心理状态。

总体而言,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面对职业的选择缺乏长远且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成熟度不高,在面临岗位选择时往往呈功利化趋向。择业价值更强调个人本位,以自我价值衡量外界一切事物和行为,忽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观一旦出现偏差,择业焦虑更容易形成,将进一步导致就业难的现象。

三、调整与优化策略

(一)学科层面

1.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对学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具有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培养目标的设立则需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高校大多将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教育科学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人文情怀的,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一方面,培养多维度教育工作者。多维度教育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平时的专业学习,体现深厚的教学功底。另一方面,培养教育服务型人才。从内容上来看,教育服务包括教育资源的开发、社会领域中的教育培训服务、教育经纪人、教育咨询师等。最后,培养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应挖掘潜心科研,对科研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加以鼓励,并继续培养,使之今后成为教育科研队伍的一员。

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分流设置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培养多维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服务型人才和科研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复合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并行是课程优化的选择。复合型课程是针对培养多维素养教师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课程设置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与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直接相关,公共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障。研究型课程的设置是面向未来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坚持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的辩证统一。

(二)社会层面

1.提高社会认知度,优化外部就业环境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学科,但这种重视并没有集中到教育学科本身。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教育的这种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滞后性。要提高社会对教育学专业的认知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应主动加强社会流动、社会创造、社会竞争、社会交往。目前,要想提升教育学专业的认知度,需要加强教育学专业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案例或大众喜闻乐见方式,让人们了解教育学专业。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设相关岗位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所以,高校的人才输出应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高校优化人才的输出的同时,就业市场也应提供更多岗位给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从而减少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读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国家应以就业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为切入点,使就业信息公开化,并促进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落到实地。

(三)学生层面

1.树立正确择业观

作为大学生,对劳动力就业市场和自身的专业能力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求职意向和就业的方向一定要有一个脚踏实地的态度,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系统学习,并在求职前做好面对激烈竞争的心理准备,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要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摒弃一步到位、非“国字号”不去的传统观念。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在任何地方都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都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要多途径地搜集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培养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2.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准确地定位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在本科的学习中应多看一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测评工具的书籍期刊,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闪光点做出初步的判断,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规划自我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当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中面临职业决策时,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辨别真伪信息,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其关系到国家资源的配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以及学生自身价值的追求。教育学专业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发展、引领人类上升式发展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业问题是真正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目前,教育学专业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探究教育学就业难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对策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认知度教育学培养目标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