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结构探析

2021-11-24 16:15吴正龙张庚辰
现代交际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吴正龙 张庚辰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90)

获得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出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结构上进行分析,为探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途径打下基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纵向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教育对象对自身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或者过程后获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对该获得内容的主观体验。[1]一个完整的获得主观体验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取客观知识,通过实践检验,取得收获(即内心满足的获得感)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主观与客观相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第一层结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体验,是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主观选择、心理感受和主动接受的程度,主要体现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和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2]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会设定一定的心理预期,即经过学习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此前自发行为积累的经验是否对照,能否指导社会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客观上对受教育者产生了有用性,受教育者因为其对社会生活的有益作用而形成获得感。

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并无完全对应关系,两者具有相对性。受教育者的主观预期是期望在思想、政治、道德、价值等方面取得收获或满足,这种收获或满足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受制于当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和水平,以及教育者针对性和亲和力不足;因此,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求和发展的期待。

2.知与行的交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第二层结构

知和行是获取知识的两个步骤,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知与行的交互就是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最终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过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础是从“知”开始的,大学生的“知”首先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学活动。思政教师的讲授,满足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困惑需要解答的需求。其次,大学生“知”的获得还拥有其他广阔的渠道。比如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等,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也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契机,高校、新闻媒体、社会机构、企业纷纷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慕课、网络心理咨询、红色文化教育等利用新技术的思想政治传播方式的发展;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体验等技术纷纷得到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思路、新形式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途径。这样,学生在“知”的方面就有了保障。

但是,仅仅有“知”还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提升理论践行的能力。一方面,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会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模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实践意识。另一方面,知行合一还需要把所学知识外化于行,这就需要依靠社会实践来完成,通过对实践过程的体验,增加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进而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3.获得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第三层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就与教育有关,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程度,获得感越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则就越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意味着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首先,是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健康需求,只有心理健康需求得到满足,大学生作为个体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其次,是认同需求得到满足,只有认同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其自尊和自信,确立大学生人的个性的存在;最后,是理想信念的满足,“理想信念的形成意味着人的价值观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3],从此,就能够成为指导、推动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这种获得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获得,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精神的引领和心灵的满足。

在大学生个体心理满足后,势必会进入新的阶段。大学生群体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政治立场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生根发芽,文化水平也不断提升。在思想政治理论的不断洗礼下,在心理需要的不断满足下,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首先,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发展,体力和智力发展相协调。其次,社会关系也更加丰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最后,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个性也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横向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横向结构,即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四个方面,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1.教育者的供给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践行者。教育者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首先,教育者的素质及水平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只有拥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履行岗位职责,并在教育活动中取得成果,从而完成学校和社会赋予的使命。只有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信服,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强大的力量引导学生。其次,教学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必备技能,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只有教学能力过硬,才能够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因材施教,让学生领悟并接受,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2.内容的供给

教育内容的供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内容[5]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内容供给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授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其次还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做好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供给。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人生观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供给。

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并非不经筛选的“大水漫灌”,而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筛选出带有政治引导性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学生,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

3.方法的供给

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经由供给方通过一定的方法传递给获得方,过程包含了教育者、教学方法和教育对象三个影响因素,三者同频共振才会产生获得感。[6]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恰当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恰当运用教育方法就要分析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主观需求,既要运用理论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教育,也要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所学到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的规范付诸行动并进行检验的过程。提升学习效果,要有教育者的理论灌输。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对于每个受教育者来说,不可能不学而知,必须进行一定的灌输,才能内化为意识。此外,还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使其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方法供给,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面对受教育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及繁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可能会产生一种方法不能解决一种问题的结果,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运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受教育者,解决实际问题。

4.教育对象的需求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而忽略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点就是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内心的满足,因此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环节。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关键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不断被满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针对性。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主观预期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改变,不断满足大学生的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中国积极拥抱世界,这就让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开放、包容,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他们喜欢质疑权威、批判,他们推崇理性,拒绝盲从。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现实生活的变化,反映在大学生的思想上,为其打上成长环境的烙印。受此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呈现“多变性”的特点。最后,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差异性与趋同性主要表现在其价值观方面。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我,更加推崇自我价值和个人主义;另一方面,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更加多元和多变。这也提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保证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政治性、目的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兼顾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着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大学生需求的一致性。

三、结语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契合度的提升。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探究其获得状况及如何提升,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的关注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结构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构成、影响因素,研究其底层逻辑,以期在兼顾教学要求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探寻出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路径,着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大学生需求的一致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从而实现其个体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