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迁移视域下基于语料库的儿童二语句法研究

2021-11-24 12:28
现代交际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主语

程 婧

(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母语迁移,即母语对外语学习所造成的影响。母语的负迁移指当母语的某些参数设置和二语不一致时,学习者将母语的表达习惯沿用到二语中,产生了不合法表达的现象。本文拟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研究儿童二语在负迁移影响下的句法错误类型,提出教学性参考建议。

一、负迁移概述

负迁移在二语习得中十分常见。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常常会将母语的参数值迁移到二语中,产生不合语法的表达。

(一)理论框架

生成语法认为,母语习得的初始状态是普遍语法;完全迁移模式认为,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是一语习得的最终状态。

母语的负迁移有可能发生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用层面。具体表现为:在母语的影响下,在语音层面,二语输出出现发音困难或发音错误;在词汇层面,学习者在二语表达中没有考虑母语和二语在语义、词性等方面的区别,出现了词汇误用或搭配错误;在句法层面,学习者将母语的句法规则直接套用于二语中,产生了不合法的表达;在语用层面,二语学习者使用母语的语言文化知识来指导、解释目的语的交流,最终产生的错误的表达或误解。

(二)研究综述

国外对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针对儿童的二语句法负迁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研究认为双语儿童的跨语言影响/语言负迁移一定会系统性地持续一段时间[1-2];也有研究认为儿童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4]但这些研究较少以母语为汉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我国对于母语迁移的研究起步相对晚,有关学习者二语句法的负迁移现象多集中于中学生、大学生[5-6],有关儿童二语负迁移的研究寥寥无几。

可见,我国目前有关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语料研究发展仍不完善。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儿童二语发展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与定性分析,考察儿童二语句法中的负迁移现象,主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儿童二语句法在负迁移的影响下有哪些错误类型?其二,对我国儿童二语教学有什么启示?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幼儿园中班儿童(30人,4—5岁),已在幼儿园接受一个学年的浸泡式外语教育,儿童自发输出的二语平均话语长度为3.95个词。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每个月对儿童收集一次长达3个小时的课堂录音,共10个月,随后进行录音转写、语料错误标注、提取、归类。

(四)我国儿童二语学习者负迁移错误类型分析

通过语料研究发现,儿童常常将汉语句法套用于英语表达,产生了不符合二语句法的表达,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1.空论元

空论元(null argument)指的是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为某些原因只有语法作用和语义内容,但没有语音表现形式。[7]汉语和英语在空论元这一参数上有较大差别,学习者如果将汉语的参数迁移至英语,会产生不合法的论元省略。在所收集到的儿童二语语料中,负迁移影响下的不合法论元省略主要集中于空主语和空宾语。

(1)空主语

汉语是“话题突出”语言,如果主语在同一个对话的前面部分出现过,后文再次提到时可以将其省略;而英语是“主语突出”语言,句子必须有主语,如果遇到前文提到过的主语,再次出现时,需用代词表示。由于汉语和英语这一参数值不同,在所收集到的儿童二语课堂录音中,母语为汉语的儿童二语学习者在英语表达中,常常输出非法的主语省略。如(主语丢失的部分用“*”标出):

例1:

Teacher:What is this girl doing?

老师:这个女孩在干嘛?

Student 1:* Is laugh.

1号同学:*在笑。

在例1中,“在笑”完全符合中文语法——在对话的前半部分,主语“女孩”出现过,后文再次提到时,将其省略,也不会影响理解;然而在英语中,这样的省略不合法,应添加代词“She”进行指代。显然儿童将汉语的句法规则迁移至英语中造成了错误。

有时,儿童会直接将汉语的无主语句式翻译成二语,产生二语主语的丢失,如(错误表达用下画线标出),如:

例2:

Teacher:What happened when Susie opened the closet?

老师:苏西打开壁橱会发生什么?

Student 8:Has so many ball ...fall out.

8号同学:有很多球……滚出来。

Teacher:There are many balls.

老师:有很多球。

Student 9:Has football.

9号同学:有足球。

Teacher:Can you name the balls?

老师:你们能说说有什么球吗?

Student 9:Has a football.

9号同学:有足球。

Teacher:There is a football.

老师:有足球。

Student 10:Have a football.

10号同学:有足球。

“there be...”和“have”在汉语中都含有“有”的意思,但是二者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别:“there be”只能用来指客观存在,多用于句首;而“have”只能用来指归属关系,在英语的句子中必须用于主语之后。而例2中,儿童直接将中文的语义“有”翻译成“has”或“have”,只考虑了字面的意思,造成了语义表达、主语丢失的不合法表达。

在某些情况下,句法迁移会在语义迁移的影响下,产生有歧义的表达。如:

例3:

Teacher:What is the plate for?

老师:这个盘子可以用来干嘛?

Student 4:*Can eat.

4号同学:*可以吃。

在例3中,4号同学想表达的是“盘子可以给我们盛东西吃”,但由于儿童在录音时的二语平均句长仅3.95个词,暂时无法用较复杂的句法结构表达出这个意思,便简单将其翻译成“可以吃”,如此一来造成了歧义。

(2)空宾语

在汉语中,同一个对话中提到的人或物,也有可能在后面的句子中充当宾语,再度提到的宾语通常也会被省略;而英语及物动词后必须有宾语,如果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将空宾语迁移至二语中,则会造成不合法的表达。如:

例4:

Student 1:Can you give me an Apple?

1号同学:你能给我一个苹果吗?

Student 2:But I don’t have*.

2号同学:但我没有*。

在例4中,2号同学想表达的是“我没有苹果”,而“我没有”在汉语中是合法的表达;然而在英语中,“have”是及物动词,后面必须有宾语,因此在负迁移影响下,例4中2号同学出现了不符法的表达。

有时,在语义迁移的影响下,也会造成宾语丢失。如:

例5:

Teacher:What is the cook doing?

老师:厨师在干什么?

Student 3:The cook is making*.

3号同学:厨师在做*

在汉语中,“煮饭”也常常可以表达为“做饭”。在例5中,3号同学直接将“做”翻译为“make”,但如此一来后面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动名词搭配了,因此儿童说完“making”便直接终止了表达,产生了宾语丢失。

2.单复数错误

在英语中,单数和复数在表达上有显著的区别,而汉语无此要求;因此,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对英语单复数的区别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出现单复数表达的错误。如:

例6:

Student 16:I can hear with my ear*.

16号同学:我可以用耳朵来听。

在汉语中,“耳朵”的单数和复数表达一致,而英语中,复数的耳朵必须加上“s”,此处儿童因为受到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忽视了单复数形式的差异。

儿童在二语表达时对单复数的低敏感性,还会造成二语主谓一致的错误。如:

例7:

Student 2:The boy play* with the football.

2号同学:男孩玩足球。

在例7中,主语“boy”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需要加上“s”,从表达上看,儿童忽略了第三人称单数所对应的动词需要加“s”这一语法规则。

3.be动词的使用错误

在英语中,be动词形式多样,可以当作实义动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态等语法含义。儿童常常将母语规则套用至二语表达中,产生不合法的表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be动词的丢失

即儿童在应使用be动词的情况下,遗漏了be动词。如:“I *coming!(我来啦!)”或“I*ready!(我准备好啦!)”,此类错误多出现于主系表结构及be动词表示时态的英语句子中。由于汉语,没有时态语法变化,英语的主系表结构在转换成汉语时,系动词常常作省略处理;因此儿童二语表达,容易产生be动词的遗漏。

(2)be动词的滥用

儿童在不需要使用be动词的情况下添加了be动词。如:“I am have a car.(我有一辆汽车。)”或“What's do you like?(你喜欢什么?)”,在相应的汉语表达中也不需要添加“be”的对应中文“是”。可见儿童在大量输入含有be动词句子的情况下,由于对二语语法规则的不理解,产生语法混乱,在二语表达中出现了be动词的冗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对二语语法有一定的敏感性,可是浸入式外语教育主要依靠外籍教师进行语言输入或语言示范,没有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同时儿童本身推理能力较弱,归纳出错误的语法规则,造成表达错误。

(3)be动词单复数变形的误用

由于汉语中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因此儿童在二语表达中表现出对单复数变形的低敏感性。例如:“Jenny and Susie is happy(珍妮和苏西很高兴).”“I don’t know whose this socks is(我不知道这是谁的袜子).”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收集到的语料中,当be动词与人称代词搭配时,30名儿童都没有出现过be动词的变形错误,说明通过浸入式外语教育的反复语言输入,儿童可以将某些搭配完全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三、教学启示

上述研究结果对儿童二语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一)低龄儿童对语法规则的习得效率较低

本研究表明,儿童由于缺乏一定的推理能力,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如果仅靠外籍教师的语言示范,儿童改正语法错误的效率较低。如上述例2,在母语负迁移影响下,儿童误用“have”来代替“there be句型”,外籍教师不断示范正确的表达,但儿童并没有领会,后面发言的同学仍在不断重复前面同学的错误。可见,在句法层面,二语习得并非开始得越早效率就越高。

(二)浸入式外语教育并非十全十美

一直以来浸入式外语教育受众多学者、家长的青睐,但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在接受浸入式外语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语法指导,更容易产生语法错误。[8]本研究也证明了浸入式外语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缺乏明确的语法规则指导,儿童在二语表达过程中依赖母语的语法规则,无论外籍教师怎么示范都无济于事。同时,上述be动词滥用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儿童也曾试图自己归纳并运用二语的语法规则;然而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在语言输入的同时适度教授一些语法规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更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的影响。

四、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母语负迁移对儿童二语习得在句法层面的具体表现。同时,研究也表明了在浸入式外语教育中,如果对儿童大量输入某种类型的表达,儿童可能会将某一些固定搭配内化;但也有可能由于儿童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仅靠语言输入或示范,对某一类语法规则领会较慢。总结儿童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高频错误并进行归类、分析,有助于教师在儿童二语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带领儿童进行适度讲解,反复操练,有意识地摆脱母语迁移的影响。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主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