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人事劳资管理,主要涉及考勤、工资、奖金、五险一金以及其他福利的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具有服务型、非盈利性、专业性、国有性特点,其劳资管理相对来说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和复杂性三个特点。做好事业单位劳资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积极性,也有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单位的长期发展。
(一)薪酬激励体制受事业单位劳资制度影响,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由于事业单位的工资政策和标准是由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财政状况等统一制定的,导致事业单位虽然是独立的,但薪酬分配难以自主施行,平均主义色彩浓厚。虽然历经了1956、1985、1993、2006年四次工资改革,但仍然存在考核指标针对性低、奖惩不够多元化、调动人才积极性不足等问题。1.考核指标模糊,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职工的工作表现。鉴于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定性多于定量的考核指标本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劣性。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为“德、能、勤、绩、廉”,以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定性设置,较为抽象和笼统,缺乏具体的考核要素,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比如,业务部门直接面对各项业务,为单位创造收益起直接作用,可以用业务完成的数量及质量作为考核标准,在此标准上进行加分和扣分。而后勤部门对单位的发展起间接作用,缺少加分扣分的渠道,难以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体现出来,大大削弱了考核的激励作用。此外,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周期过长,一年进行一次,容易使考核者以被考核者近段时间的表现来作为其年度考核的尺度,从而忽略了被考核者在当年大部分时间的表现,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职工的工作表现。2.奖惩机制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首先,事业单位的奖惩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精神奖惩为主,物质奖惩没有过多涉及,工作做好做差对薪酬几乎没有影响,从而使奖惩制度收效甚微。其次,奖惩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事业单位对员工存在“一碗水端平”的思想,奖惩只是作为辅助手段,惩罚制度仅与部分绩效水平有关,只要按时按量完成工作,基本不会出现问题。3.薪酬分配不能较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事业单位要想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在薪酬分配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将人才价值等因素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实现其自身价值。然而,在事业单位工资体制中,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与岗级、工龄有极大关联,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导致在同一部门中,做多和做少对薪酬影响不大,许多年轻职工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却不能在收入上得到体现,久而久之工作积极性降低,不利于人力资源和单位的长期发展。此外,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宽带薪酬制度,相邻薪酬等级之间的差异较小,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且薪酬结构中稳定薪酬占较大比例,导致工资水平难以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体现出来。
(二)职称评聘制度存在弊端。事业单位岗级与职称评聘有直接联系,但是受到各级岗位名额数量的限制,一些优秀职工评上职称多年、符合岗位晋升条件却不能被聘用,无法享受职称评定带来的岗级晋升和待遇激励。此外,职称与职业资格两个系列不能打通,也会削弱薪酬的激励作用。比如对于事业单位系统外来的优秀人才,已经取得了较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认证,但却不适用于事业单位的岗位晋升条件,导致进入事业单位体系后岗位级别低,缺乏认同感,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三)劳资管理人员的素养有待培训提高。劳资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一环,作为劳资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劳资政策水平,熟练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和本单位与本地区规章制度、前后政策的关联,还应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扎实的软件操作技术,更应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从目前看,劳资人员普遍培训机会较少,与财务人员上岗前需要通过培训取得从业资格不同,劳资人员通常一步入岗位就开始处理各项工作,对劳资工作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大多边做边学,但是培训取得成效却要经历一个长期、大量、集中的过程,大多数事业单位劳资方面人力资源有限,若进行脱岗培训,将极大地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若强行利用员工的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将引发职工不满,继而影响培训效果。此外,培训内容技能型不强,时效性不强,使得培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完善绩效考核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分配机制。促使事业单位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应结合事业单位所设岗位状况,将多元化的分配机制构建起来,增强考核、奖惩的针对性,促使人员各项表现直接影响薪酬状态,将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增强事业单位的整体活力。1.增强考核的针对性。针对业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不同工作特性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规范考核内容,消除不公平性。同时,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的综合指标,避免近因效应,客观地对职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这样,考核结果和评价不仅可以作为员工薪酬发放的依据,也可以督促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达到有效激励和提高绩效的目的。2.定岗定级、奖惩分明。首先,奖惩方式应多元化。平衡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比重,共同作用发挥优势。其次,规范奖惩标准。奖惩标准方案应具体明确,使员工知道什么该奖,什么该罚,以及奖惩的事由,并随事业单位服务的更新和变化不断调整,有效促进员工的积极行为,抑制其失范行为。最后,奖惩程序应公正化。奖惩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承载着较好的激励效果,将奖惩程序公正化,阳光运行整个制度,能够让员工在奖惩面前自觉接受、没有怨言。3.尊重人才,充分发挥晋升的激励功能。事业单位应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发挥晋升的激励功能。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晋升条例,从个人品行、工作绩效、实际能力等多方面设定晋升条件,领导意见作为晋升考核的参考。其次,应当打破论资排辈的惯性,干得好的职工及时给予晋升,最大化发挥晋升激励作用。要发扬民主精神,让整个晋升过程公开、公正、透明、得民心。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事业单位行政效率。
(二)建立动态的岗位数量调控机制,打通职称与职业资格通道。目前,事业单位各级岗位名额数量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一经确定多年没有变化,随着事业单位人员的进出和调整,核定的岗位名额数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招录较多新人时,新人受岗位名额限制晋升通道被堵塞,大大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队伍稳定和业务发展。可以考虑建立动态的岗位数量调整机制,比如定期集中调整,遇人员变动较大时特殊调整,或者将部分调整权限下放到各个单位,比如说副高级、中级、初级档次内部的岗级名额可以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控、灵活安排。此外,建议出台相关规定,将职称与职业资格双通道打通,建立起职业资格与职称、事业单位岗级的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事业单位体系中,推进队伍建设和单位发展。
(三)分类分层培训,加强劳资人员职业素养。劳资工作是一项繁琐而综合性的工作,考验工作人员业务技能、个人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多方面的素质。首先,在平时工作中,要特别注重细节和知识积累,提前做好各项储备,遇到任务时圆满、及时和快捷地完成。其次,要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劳资管理工作十分繁杂,劳资人员必须认真了解每一位职工的岗位、能力以及薪资情况,对其工资进行合理兑现,这就需要从日积月累的数据分析中得出工资管理规律,不断增强管理水平。此外,劳资人员还需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原则,按规定办事,不为权势和利益所诱惑,客观公正地对职工的工资和岗位进行调整。最后,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的政策规定,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劳资人员的培训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除系统理论培训外,还要结合属地政策、技能实操进行培训,并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政策变化不定期培训,使劳资人员成为熟谙政策、业务扎实、思路灵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四)建设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的人事劳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人事劳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最终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运作达到提高劳动效率、优化劳动成本的目的,让劳资人员从繁重的日常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职能管理,为事业单位人事劳资工作向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人事劳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完善的人员信息库,根据职工的各项信息的变化及时在系统中进行调整。其次,工资模块应与人员考勤管理、人员培训、职称、资质等模块进行信息联动,将因上述事项导致的工资变动及时体现在当期工资模块中。还可考虑与财务系统应付相关科目模块进行数据联动,如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方便数据传输、人财核对、数据共享。劳资系统的工资编制、报表生成和统计分析功能,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随时浏览、提取、统计各项薪酬数据,为决策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