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

2021-11-23 00:25熊津津
时代汽车 2021年21期
关键词:策略探究创新创业

熊津津

摘 要: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之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变得愈发重要,高职院校专门为了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并且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展开论述,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为对象,首先明确新商科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剖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的现况,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出自主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 教学提升 策略探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在201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主张,为了跟随国家最新的战略脚步,各个高职院校都在全面推进培育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教学。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将学习到的销售分析、产品推广、市场策划等内容践行到现实生活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就读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教学势在必行。

1 新商科环境下人才需求的变化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腾飞,社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相比较于传统的商业市场背景,新商科的全新环境之下对于市场营销的相关人才发生了如下改变。

1.1 培育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信息数据交织更替、市场走向极速变换,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只有商科人才不断保持创新的头脑和创造意识才能顺应不断更换的市场需要;具备了创新能力的商科人才能利用独特的视角思考问题,在商业竞争中推陈出新。

1.2 具备全球性视角

伴随着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推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不断显著,信息共享、商业交织的背景之下,对于新商科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新商科人才为顺应商业全球化的浪潮,需要具备全球性的视角,以开阔的眼界去看待市场发展,把握商业机遇。

1.3 综合知识交叉跨界

信息技术的飞速崛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新商科环境之下,市场营销人才应当培养综合知识交叉跨界的能力,在网络上搜集网罗有利于产品推广的丰富资源,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平台推进商业的稳步运营。

1.4 掌握数学思维

在新的商科环境之下,数据信息能够给商业企业带来优厚的利润,数字商业已经成为了经济进步的主要动能,市场营销人才需要掌握数学逻辑思维,提升对于数字信息的灵敏度,挖掘市场热点、洞察消费属性,推动营销工作的运转。

2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

2.1 认识不全面

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重视程度有所欠缺。许多高职院校将创业相关教育看作是就业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就仅仅局限在开展创业技巧培训和实习训练的教学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栽培;对于学生而言,往往将创业教育认为是创办一家自己的企业,从思想上打退堂鼓,认为自己没有自主创业的资本和能力,打消了對创业学习的热情。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创新创业相关教学是为了培养有意向进行创业的学生,将他们培育成自主创业的成功企业家,这就造成了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度注重创业技巧的操作训练,对于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忽视。

2.2 课程内容落后

当前许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就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就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不能融合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式,不能顺应新商科环境的新要求,课程的内容落后,教学的目标不清晰,致使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学习时没有真正学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内容。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仍然沿袭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几乎很少采用模拟教学、情景重现、沙盘教学等创新型教育方式,未能真正地将市场营销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于学生实际创业技巧和创新思维的栽培有所欠缺。

2.3 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由于学校重视程度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能建立起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所以相应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完备。由于在指导教师的聘用环节,高等院校大部分关注老师的毕业学历、技能知识以及教学经验等,没有将实际创业经验作为筛选的硬性条件,导致高校的大多数任职老师没有创业经历。创新创业的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于创业知识技巧的讲授,有关实际的创业指导并没有达到要求。如此一来,培养出的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虽然掌握了创业技巧和创新知识,却不能将知识践行于实际操作,纸上谈兵。

3 市场营销专业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方略

3.1 革新教学观念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意识栽培和创业技能的培育,高职院校应当革新教学观念,明确培育实用型创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并且端正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态度,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栽培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市场营销人才。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教学不仅局限于单调的创业技能讲授,而是要将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培养融合于创业课程当中,将教学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呼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的伟大征途当中。

3.2 优化课程体系

将市场营销知识与创新创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要求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完美相容的教学架构。市场营销与创新创业不只是几门课程之间的累计叠加,而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完成自主创业。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学校设立双创的课程构架,可以以全部学生为对象,开设专门栽培创新创业意识的通识课程;也可以把具备自主创业天赋以及拥有创业热情的学生为对象,专门开设选修课程来帮助他们提升创业技能,从事创业实践。通过两种课程的开设,将创业意识与市场营销知识进行完美结合,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创业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市场营销人才。

3.3 创设师资团队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教师以及市场营销人员深入市场和社会进行实践、锻炼以及考察,充分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关联,完善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以能力培养为主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让教师在锻炼当中加强对于社会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认识,对需要教授的知识架构进行优化,并且给学生传授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切身的体会来加强专业课程的实效性。

学校可以聘用校外老师来进行实训教学,让市场营销专业的自主创业人员用实训或者报告的方式来现身说法,同时利用校内校外教师合作的模式来加强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专门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水平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3.4 营造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对于市场营销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栽培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当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存在,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创意大赛、改变创新意识栽培的课堂形式,在整个校园中营造自主创新、探索创业的氛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技能栽培讲座,学习创新知识,在节课之后通过完成创新作业进行评价审核,激发學生的创新潜能;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意大赛,例如科技大赛、机器人车赛等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科学创新意识;还可以通过微课堂、短视频的教学方式,将创新意识树立过程分解成小块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创业能力培养延伸到生活当中,同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3.5 树立创新意识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但是思政课程当中学习的内容中没有包含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这一模块。学校可以调整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计,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独占一部分课时,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训课程,全面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一些课程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栽培也是仅通过老师照本宣科,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应当革新教学模式,提升实践训练教学在课程当中的占比,切实落实大学生创新意识付诸于实践当中,确保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栽培出顺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商科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通过切实的创业实训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市场营销知识储备的创新型创业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项目“高校院校‘政府—园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XJK16BJCY2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海霞.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探索——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 新商务周刊,2020(14):193-194.

[2]张亚玲.新商科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35):88-89.

[3]李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30-32,36.

[4]程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14-17,30.

[5]江欣.浅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环球市场,2018(15):147-148.

猜你喜欢
策略探究创新创业
浅析小学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