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育人新路径

2021-11-23 07:13徐少锋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富力分校王晓娥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
灌篮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双减思政育人

徐少锋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富力分校 王晓娥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庆华小学

一、“健育体育”课堂教学思维模式 实现育人之“质”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学则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的主阵地。要构建“育体”与“育人”一体,具有健身育人特征的“健育课堂”,就要通过“以趣激动”“健悟育德”实现育人之质。课堂教学还要根据项目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建设中处理好“健体”与“育人”的基础学理和学生生活实际应用学理之间有机联系,共同促进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实践路径,建构“健育课堂”教学思维创新模式。

(一)对“健”的整体认知

学习一节课,我们要实现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媒介、场地器材及教师学生的高度融合。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又要突显学生的学,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实现“健身育体”,提出“健育课堂”教学思维模式,以“趣动量变”浅层学习使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以“寓德于体”进行深度学习,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健”是指身体和精神及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及完美状态。它有四方面的定义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在活动中通过体感、体认、体悟实现身心教育,没有阻抗地自愿参与运动,形成健康生活,养成良好习惯。“趣”指的是课堂学习以“乐趣、有趣、激趣、成趣”引领学生发展。“动”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爱动,能动,会动、思动”加强学生勤练。“量”指的是教学评价“能量化、有质量、学生练胆量、形成正能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变”指的是教师教学“懂变、会变、乐变、转变”创新教学方法。

(二)对“育”的整体认知

“育”是指能力、行动、品德。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维度有区分,第一个目标“健”重在健身,加强运动知识学习。第二个目标“育”强调把人的能力发展和自我价值融入学习中,这二者是相互融合的、是促进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

“育”是指“育体魄、育心智、育品质、育精神”,是育人价值、方法、途径、体验、思想、价值的体现。建构“育思”“育智”“育德”“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协同模式,突出“趣动、愿练、会用”评价体系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一致的培育导向,最终培养的人是具有体育技能、健身知识、健康生活、健全人格、终身体育的健康人,具有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民族精神、责任担当、良好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三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健育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实现育人之“德”

对“学会、勤练、常赛、优评”整体认知。“学会”是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勤练”是通过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在注重量的积累同时要注重质的保证,需要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开展练习。关注课外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三课堂教学,把“教会、勤练、常赛、优评”真正落到实处,将“健育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与家校合作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在完成体育作业过程中,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中加强练习和比赛,以校外体育锻炼结合一体化教学策略创设不同教学环境,在每一节课和社团活动中,加强落实勤练、常赛,将评价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之中,使学生非常愉快的享受体育课堂带给自己的快乐。

(一)“学会”是落实第一课堂的实践路径

重在落实第一课堂“教会”。“健育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是立足第一课堂教会学生,指向学生会用。体育教学,以树立健康第一为思想,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会、勤练、常赛落实在每节课的每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难点和安全保障。从所要教授的内容中结合动作特点、运动项目或模块特点分析,在分析基础学理和学生生活实际应用学理之间有机联系上,创设教学情境,突显教学侧重点内容。在情感态度和体育品质方面,关注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脑认知特点及情感特点等方面,选用复合生态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侧重点。

(二)“勤练”是落实第二课堂的实践路径

重在强化第二课堂“勤练”。以“趣动、愿练、会用”为抓手,在学会、勤练、常赛、精评一体化的基础上实践路径。勤练结合课堂教学1-2年级采取“趣动爱动—游戏化—采取清单式任务“趣”动方式,让学生感知体育运动,以“乐趣,有趣,激趣,成趣”趣动勤练引领学生发展。3-4年级采取“爱动能动—趣味化—团队式协同合作模式融入思政教育,学生在体认中感知体育运动,刺激学生“爱动,能动,会动、思动”学生乐于运动想要参加运动,主体意识发生变化,“体”中现“德”突显体育课核心素养。5-6 年级采取“能动会动—多样化—处方式”分层教学,学习评价能量化,培养坚强勇敢、阳光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常赛”是落实第三课堂的实践路径

重在聚焦第三课堂“素养”。“常赛”是指每节课教学、家、校、社协同分别进行比赛环节设置,指向掌握技能增强体能、塑造精神,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第三课堂融合校内外运动处方,利用环境资源运动场馆、当地资源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革命资源等,在课堂中将环境资源、红色基因传承内化融入学生日常的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红色信仰,让新一代少年成为新时代的红色“后浪”,突显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德体相融,以体引德,以德带体,以体现德的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创新。

(四)“优评”是落实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优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指向学生的学习感受。评价教师或同学们以口头反馈形式,协助同学提升技术表现水平,确保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突破重难点时给予学生及时引导与肯定,使学生能够顺畅的完成动作、在精神上给予学生鼓励,通过体验获取学习经验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并获得成长经验;学生以互评自评等多种方式,评价同学动作的创新性,由教师给予肯定的学习体验。

三、“健育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创新

(一)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创新

“体以载德”“健体育人”“思德智礼学”全面联动。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精耕细作,打造我们的精彩课堂。“健育课堂”教学把思维,思想、精神、情感目标融入课堂教学中,把培养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出发点,在思想上认同,精神上统一,行动上才能同步落实,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主动聚焦推动德育教育深入研究。借鉴古今中外“寓德于体”教育思想,引发对学校体育教学“健思育人”“德智礼学”全面联动,建构同频共振教学体系,突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模式。

(二)融入环境教育教学实践创新

在体育学科中,紧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紧贴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保护环境等生活环境设置教学内容,体现在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基本要素,科学、严谨、创新、可行,具有实用性,能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学理和学生生活实际应用学理之间有机联系,共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

(三)“健育体育”课堂教学的复合生态教学模式创新

围绕“三个课堂”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实践创新,打通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实现跨学科教学实践创新,力争打破学校的围墙,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家庭开展跨界合作,打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学习走出学校、走进社会。

四、结束语

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健育体育”三个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是以“趣”激“动”设计的深度拓展,是在“体教融合”新理念下,课程思政复合生态模式建构的深度学习,是实现“趣动量变”“体以载德”同生、同修、同优的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模式;是强调教技术更教思想,练身体更练品质,学技术更学文化的课堂深度学习拓展模式;是以“趣动、愿练、会用”为抓手,在学会、勤练、常赛、精评一体化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一体化分层教学策略,是课内外作业,校内外融合运动处方,在课堂中用活环境资源、红色革命资源,将红色基因传承内化融入学生日常的思政教育,淬炼学生红色信仰,成为新时代的红色“后浪”;争取打破学校围墙,把生命体育、生活体育融入在教学中,使我们的学生坚强勇敢、阳光自信、奋发向上,有责任担当,手中有活,脚下有劲,目中有光,心中有爱、灵魂有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