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卫生
【摘要】当今职业教育已然不能单纯的依靠校内课堂教学,很容易走进一个闭塞教育的模式当中,不能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实现高度融合。因此,“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在数控技能教学中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校企双主体育人”在数控技能教学中的应用,致力于培养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合格数控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企联合;数控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基地
引言:
当今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力量,对促进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操作技能,还能在企业实践培训中感受真实的岗位现场,学到更多学校之外的社会经验,提高就业率,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施,提高数控技能的教学质量。
1.数控技能课程教学中渗透“校企双主体育人”
1.1课程设置结合企业人才需求
数控技能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针对性比较强,就职范围主要局限在有关数控生产的企业。因此,成立数控专业应用专业团队,对当地有关数控专业知识应用的企业开展调研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结构中对于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模块,企业针对数控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如何等等[1]。根据调研报告,专业人员结合学校数控教学课程规划情况,合理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有:数控企业所要求的课程知识,相关岗位的资格证考试变化情况以及课程实验室建设规划等,逐步制定“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课程修订方案的雏形。然后由企业数控专家、工程师以及专业教师共同审核课程修订方案,对课程修订给出建设性意见,最终结合多方专业人士的意见,得出完善的“校企双主体育人”课程设置,在数控职业教育上面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1.2课程方案的改革要充分融合企业元素
“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数控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企业元素这一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首先,在课程项目设置中充分将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融合到课程教学各个阶段的课程要求中。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到企业真实车检体验岗位内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与到的品质修养。其次,以企业真实的数控零部件的图样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将相同的项目载体融入到不同的专业课程当中,将不同项目课程中的相同教学任务依据教学总顺序编排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课程的主要结构,体现课程的目标性,实施过程的连续性以及数控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最后,课程方案在实施上面严格依据企业工作流程指导规范。教师先行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转化为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操作人员,从被动式的接受教学到主动性的探究操作学习。
2.“校企双主体育人”实训基地的创建
2.1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的创建
数控专业技术的核心部分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校企双方可以本着双方协商、互惠互利以及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将企业数控技术的培养中心合理规划下作为数控专业院校外部培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数控专业人才,校企双方联合对学生进行管理。企业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老师,在实践期间承担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任务[2]。实践教学的选址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时间由校企双方商榷。学校委托专业教师参与协助课堂制度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确定,学校专业教师给出修正意见,主要以数控机场设备硬件、软件的基本性能、操作指南以及维护保修等模块为主,教学方式灵活运用,采用举例、互动、师范以及亲手操作等方式。
2.2校内“产教结合”实践基地的创建
可以充分发挥“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学校专业实践课程可以承接企业数控机床小规模的生产订单,“产教结合”模式充分将企业生产需求与学生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学与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其一,体现企业集约化生产的准则,“教学-生产”的高度融合。其二,企业项目知识技能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直接嵌入,在企业真实的数控产品中体现数控专业教学的方式方法。校企联合开发数控新产品,创新数控专业技能[3]。联合管理,提升“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优势,共同制定生产目标,共同完成生产任务。联合培养,将数控专业学生入学之日起,学校与企业之间就联合培养数控专业人才,将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教学规划,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企业因素融合进学校课程教学当中,创建“校企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
3.结论
校企双主体育人在数控技能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可以将数控企业与学校专业课程真正联合起来,培养适合企业生产需求,复合社会发展要求思维专业人才队伍。将产教结合的育人理念坚持到底,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以及高素养的专业技術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胡晓东.基于“校企室”三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02):37-44.
[2]付兵,贺念念,吕镇洋,赵鹏娟,马超群.多元化生源背景下高职“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06):54-62.
[3]张福荣,章勇.智能制造背景下服务地方企业的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