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对高校声乐课程中如何构建高校声乐教学的践行模式和长效评价机制进行论述。尝试在高校的声乐课程思政中全方位建立声乐课程育人格局,实现高师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声乐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渗入式的“基因”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声乐教学;实践体认;评价延伸
高校声乐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的特点是音乐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在音乐类的专业课中,要融入课程思政,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学实践过程,把思政教育与声乐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实践方式不仅是“汤里撒盐”[1],而是通过知识技能学习和审美文化引导,把深植于优秀声乐作品中的正确价值观植入专业课程,形成“基因”效应;把立德树人的要义沁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又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爱岗敬业的品质。
一、构建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践行模式
在学生各个学习阶段,要实现让学生掌握声乐艺术基本理论知识及声乐教学知识、提高音乐感受力及音乐欣赏与审美等知识目标;实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能够独立进行舞台表演,完成、指导声乐教学,提高演唱水平等课程目标,让学生意识明确、信心坚定地提高声乐艺术及其他相关艺术的鉴赏能力。
(一)设计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团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声乐课程思政的建设、评估、展示阶段,重点是结合思政教育强化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展示、传承中完善独立演唱(舞台表演)及课堂教学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选择思政教育内涵丰富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优秀歌曲作为学生的演唱考核曲目,通过对所选曲目的作者、时代背景、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学习、了解、领会,明确演唱目的,端正教学、演唱态度并写出书面学习心得体会;促使师生双方都能在教学、练习、排演中充分交流,共同领悟优秀曲目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提升教学品质,让演唱考核体现出专业教学(独立演唱、舞台表演、课堂教学及声乐艺术鉴赏能力)与思政教育相统一的目标意义,以可观察、可评估的方式展示课程思政的研究、建设成果。
这一阶段的教学、考核主要选择这几类曲目:
1、歌颂党,唱响新时代、中国梦的主题歌曲:通过对歌曲内容、背景的深入了解,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
2、弘扬传统文化歌曲: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歌曲的教学、考核,增强“四个自信”的意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树立、坚定爱岗敬业的理想和意志。
3、革命历史歌曲:通过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歌曲教学、演唱考核,深刻认识并热情弘扬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的不朽功勋及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决不为强敌所屈服,誓死保卫国家和人民的民族精神及伟大情怀。
4、爱国爱家乡歌曲:通过经典爱国爱家乡歌曲的教学、考核,树立爱祖国、爱人民,自尊、自爱的意识,凝聚正能量,增强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通过上述类型曲目的教学及考核,实现让学生通过对融入专业教学的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与实践体认,敬奉先辈的信仰、情怀,坚持真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的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探究等学习活动,加深对歌曲的体验、领会,在演唱中实现对歌曲的共情、共鸣,实现课程要求的会学、会唱、会教等过程与方法目标。
上述目标并非单一教师能够独立实现,必须通过团队合作、团队建设共同完成。任课教师、钢琴伴奏教师、班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教辅人员以及学生班长、骨干等等必须充分沟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使思政建设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不留空白。课程思政是一项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给每一位参与者自由的空间和善意的尊重,形成积极参与、相向而行、齐心推动的合力。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新问题,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反思,结合每一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不断研讨、改革、重建、创新。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通过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群策群力地营造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研氛围,在研究、实践、创新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二)紧抓问题导向,明确教学要求,在教学中立德树人。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随着专业学习难度加大、难点增多,学生通常会产生畏难情绪,敷衍心态。加之当下社会环境、自媒体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些学生个人意识较强,追求个性化表现,把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做现实需求,对教学规范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逃避,不能放弃正确、规范的教学方式,必须坚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育人思想,在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教育、心理疏导的同时,也要通过团体辅导、公益活动、素质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健全心智。声乐教学表面上看是提升、改变学生的声音,但声音本身不是客体,而是客体的特征。所以,改变声音的关键是改变人。
教师的使命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多元多变、创新发展的时代,积极健康地成长,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價值。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在专业教学的提升阶段把知识点、技能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讨论、参观体验、信息化教学、阶段性考核等等方式,引导、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主动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家、教育家及经典优秀作品中为实现理想而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故事范例及突破难点、建立信心、获取成功的方式方法。
帮助学生破除学习中的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简单地把一堆思政教育的大道理或各种规定塞进学生的脑袋,而是要做到自醒醒人,以自知自觉唤醒他知他觉,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同理解、交流互动、共同提高。近期流传的一段网文很有意义,三个砌墙的农民工对工作的认识截然不同:一个认为砌墙就是砌墙,一个认为是在盖大楼,一个认为是在建设新的城市……很显然,积极的态度不仅能使辛苦的工作变得快乐,也能让未来的发展之路变得宽广。
课程思政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以积极心态看到自己的每一分进步,看到成绩和光明,坚持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勤学苦练突破困扰自己的瓶颈,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意识。努力做到“勿躁而急,勿荡而嚣,勿馁而慑”[2],不断夯实专业及思想品德基础,自觉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和有责任、有担当的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政元素根植、融入声乐专业课程之中,既坚持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专业性,又彰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转化为新时代课程教学的正能量,使专业教学能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的双重功能。
二、构建声乐课程思政长效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不是面子工程,表面文章,而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和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长期建设,也是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动力。教师不能把课程思政建设当“装饰”,走过场,而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信念,让课程思政建设贯穿教职生涯的全过程。
要使课程思政建设长期化、常态化,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地研究、反思、自省、重建,要對课程思政建设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规范教案,构建、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一)完善声乐课程思政评价内容
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初心;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立志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融入思政育人的内涵,确立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声乐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建立音乐学科与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坚定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要明确“声乐课程思政”的课程内容:通过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教学,实现让学生掌握声乐艺术基本理论知识及声乐教学知识、提高音乐感受力及音乐欣赏与审美等知识目标;实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能够独立进行舞台表演,完成、指导声乐教学,提高演唱水平。
第三,注重课程过程性评价:为学生建立“艺术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专业学习的情况,尤其是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在过程性评价中加入评价指标,定期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成长进行了解和谈心谈话。
通过“声乐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课程评价三个过程进行完整的教学实践研究,逐步建构、完善具备经验性、开放性、发展性、延续性和传递性的声乐课程体系。
(二)规范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践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该逐步规范教案,比如: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点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比起单一的讲授法,现在的学生比较容易被视频类教学资料吸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起观看红色经典歌剧、爱国主义精神电影片段。
践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必须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探索、掌握每个教学阶段所蕴涵的思政元素的意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技能点中都能发现、领会思政教育的意义;在主动学习和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对专业教学的推动、提升、完善。在构建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长期选用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优秀歌曲进行演唱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的初心和使命。
践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施要定期收集数据进行定性研究,形成课程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调整、提高。定期举行声乐思政音乐会,由外及内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将建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环节、具体步骤、具体方法落实落细。
(三)构建声乐课程思政长效评价机制
建构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必须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成果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与延伸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毕业、择业、就业等综合情况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建立与毕业学生的交流平台和回馈机制,通过对学生谋职、就职以及职业发展、变化来衡量、检验课程教学的真实效果,避免形式主义的投机行为,激励教师扬长避短,针对问题不断调适、创新、完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思政育人能力,言传身教,让“学艺德为先,学艺先做人”的理念贯穿教职生涯,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未来成长中的优秀“基因”。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彭刚:课程与思政当“如盐在水”.[EB/OL], 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13/76843.htm.
[2]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李姝婧、康秀云.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彰显党的初心使命[J].人民论坛.2020,1.96-97.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2019本科教学声乐(4)课程思政”资助。
作者简介:沈静(1974.9-),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