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贤 洪夏丽
【摘 要】以积极心理为导向的积极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依托积极教育理论,深入解读“积极教育力”培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积极打造德育“引力”、课堂“教力”和心育“助力”,渗透“积极教育力”实践建设的思考,引领学生“十德”养成,促进学生德技共进,护航学生幸福成长。
【关键词】积极教育;积极教育力;职业教育;“领航”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26-05
【作者简介】1.张伟贤,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161)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发展和学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2.洪夏丽,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161)教研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积极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心育课程基地建设。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认为,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成绩、成功之外,还有PERMA的作用,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积极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 & purpose)、成就(Accomplishment)。他认为学校应该开展积极教育的原因有三,即对抗抑郁、增加幸福感、和现有的课堂教学形成教育合力。对于职校生来说,在黄金的就读时期如能接受到更积极、更符合人性、更民主化、更具美感的积极教育,就可能拥有了创造幸福人生的潜在基因。因此,职业教育应当树立“为积极而教、与积极同行”的理念,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做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积极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职校学生的积极学习力,全面提升职校教师的积极教育力”。[1]33
一、“积极教育力”的内涵解读
20世纪初,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应运而生。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突破,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解决问题”转移到“培养积极优势”上,注重教育目的的平衡,受到了广泛的认同。[2]在职业教育领域,崔景贵首先提出“积极教育力”的概念;[1]32杨永年进一步界定:“积极教育力是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之下,在一定范围内的教师团体产生的教育合力,这一教育力的方向是指向‘培养健康、快乐、和谐的社会人,教育力的作用点是学生心理,教育力的大小是‘运用积极教育能力的大小,教育力的构成包含‘教师的规划力、洞察力、专业力、学习力。”[3]
由此可以发现,积极教育力的生产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斋藤孝深入阐述了教育力的多个侧面,如专业能力与个人魅力、洞察力与专注力、终身学习能力、模仿力与规划力,以及教材编辑能力、等待与赞美等。[4]吴天武从大学教师教育力的三个维度(教育力量、教育力度、教育力场)着手,明确了教师教育力包括人格魅力、文化传承、学术影响、教学研究与学科创新、思维与思辨五个方面。[5]郏弋萍等从学生评价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教育力的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述与板书)、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力、了解学生及与学生沟通能力和专业精神6个方面。[6]
笔者认为,“积极教育力”是指学校中的教育作用者(主要是教师,包括教育管理者、优秀校友等)实施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以调动学生外显或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为目的。“积极教育力”具有多元性(多种教育作用主体)、主动性(有意识的计划和组织)和效能性(在常规学习基础上的潜能唤醒和全面发展)。根据笔者所在职校的校情学情,“积极教育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引力”。职校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如果只专注于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感到压力大、收效差;如果从德育工作着手,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再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更适合职校生的实际情况。德育“引力”,是教师个人具有师德魅力,吸引学生向善求真,教师群体运用积极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优势与潜能,厚德笃行。
2.课堂“教力”。“教力”既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展现,也是教师教育力的核心与关键,它是教师的观念、品德、学问和行为共同形成的合力,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以及愿教、可教、能教、会教、善教和优教六个层次。[7]职业学校教师致力于成为的“双师型”,既是具有高超技能的能工巧匠型技师,又是富有高超教学水平的传道授业解惑师者。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更加丰富与多样,这就要求职校教师要在提升“教力”方面有“两把刷子”,确保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
3.心育“助力”。心育即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一样,都以学生为对象,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与德育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上。校本调研发现,职校生中有82%以上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且不同年级学生的心育需求还有阶段性、季节性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學习动机的激发、情绪情感与行为管控、沟通交往能力提升及优势发掘与训练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对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教育力”的实践必要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发展素质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以“积极”为导向,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让他们拥有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面对当下教师“失力”与学生“无力”的困境时,“积极教育力”的培育就变得尤为必要。
中职教师“失力”,在于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职业生涯发展失去信心,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得过且过的状态,“教力”削弱,“引力”丧失。对职业院校1238名任课或兼课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的检出率分别为34.2%、15.7%和11.1%”。[8]中职学生“无力”,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管教采取表面服从和暗地敷衍的应对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失去兴趣与期待,对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不足,“差不多就行”,对学习内容浅尝辄止。这些表现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相关。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积累点滴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尝试,这对教师的心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积极教育倡导情商教育、幸福教育、利他教育、乐观的性格教育、美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积极关系教育、欣赏美的教育等。教师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出发,逐渐提高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追求美的勇气,让他们变得乐观、幸福和充满创造力。在江阴高中、增城高中以及清华附小开展的积极教育实践探索表明,[9]实验组的学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业成绩和自我积极体验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在自我接纳度、积极主动感、目标意义感、勇气和毅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个人成长能力方面的表现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积极教育力”的注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拥有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有效缓解职业教育教师“失力”和学生“无力”的问题。
三、“积极教育力”的校本“领航”
(一)积蓄培养德育“引力”,引领学生“十德”养成
常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于2020年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中,学校加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尤其关注教师德育“引力”的培养:
1.树师德典范,在言传身教中厚德引航。
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团队中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团队成员师德师风建设,挖掘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引领全校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楷模,在立德树人中厚德引航。
2.以行动示范,在创新实践中追求卓越。
确立团队成长的行动方向,树立成员的团队发展意识,强化团队成员的目标管理能力,促进团队成员在项目创建、各类大赛、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等方面创造佳绩,为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榜样。
3.做发展垂范,在引领帮扶中协同成长。
以团队建设为依托,创建有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或品牌活动,致力培养“有志、有趣、有才”的师生共同价值观,以高品质教育助力师生协同成长。
提升教师的德育“引力”,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生向善向美。与此同时,通过“十德”养成教育,学生内修美德内涵,外修文明语言和利他行动;加强党建引领、思想铸魂、理论固本、文化浸润、媒体创新、实践淬炼的六维正向引领,构筑“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四梁八柱,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组织架构上:以厚德教育整体引航,一院一品有机统一,一班一特有效结合,一生一艺有益彰显。在课程创新上:建设“班主任—院部专任教师—党员干部”相互配合的思政团队,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积极元素、道德根素、厚德要素,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在環境氛围上:以德为主题元素为楼宇、道路命名,构建“一院(墨子学院)一墙(常高职好青年榜样墙)两园(普法园、感恩园)两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人文艺术中心)”。在活动体系上:通过榜样崇德、普法立德、感恩明德、文化修德、行为铸德、社团益德、实践砺德、专业强德、心理养德、评价促德十大精品工程,培育学生积极心态。在提升素养上:推进学生“日行十德”(课德、会德、餐德、行德、衣德、仪德、口德、寝德、网德、礼德)等德行规范的养成。
(二)全面提升课堂“教力”,促进学生德技共进
协同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为切实提升教师“教力”,要充分发挥教师团队整体性、协同性、互补性的特点。
1.实施“校培、企培、自培”联动机制。
与地方高校签订融通发展协议,建立定期师资培训机制,选派教师学习深造,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研修培训;加大教师进企业实践支持力度,探索“学期企业上班制”“成果校企互认制”“实践经验分享制”等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围绕任教专业、工作重点、团队项目等自行参培提升。
2.推进“项目、课题、成果”提升计划。
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结合校际共建、基地结对、双师双进、职教都市圈、提质培优等主题,推动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形成调研报告、研究论文、实践案例等科研成果。
3.开展“技能、教学、双创”竞赛行动。
激励教师投身技能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双创”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发挥团队作战优势,营造“全面助力、良性竞争、为校争光”的奋进氛围。
4.坚持“细处、小处、实处”思政融合。
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以主题教育为平台,鼓励向上奋进,深化红色教育。
教师“教力”的提升,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健全学生的人格,真正使“道德品质好、职业技能好、职业素养好”的“三好”学生育人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有发展。
(三)重点开发心育“助力”,护航学生幸福成长
学校积极开发心育课程资源,创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以“育人育心、助人自助、互助共生”为宗旨的“自助式体验课程”体系。“自助式体验课程”尊重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注重激发学生自主成长和互助学习的潜能,着重培养学生自助与互助的素质能力。课程体系包含三大核心课程模块:基础课程(走近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情绪健康、人际和谐、规划未来主题),特色课程(团辅课程、主题班会课程、家校微课程),活动课程(广场活动、基地自助体验式活动等),以及两个实践中心(学生自助互助学习中心和教师教科研发展中心),如图1所示。
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委员、社团成员和学生五大主体向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预约课程,明确课程内容、步骤,随后可到基地进行自助式体验学习,如下页图2所示。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幸福生活”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积极的个人品质、高质量的自我生活调节能力。心育“助力”通过课程体系助推学生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学生在积极品质导向的课程中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在互助式的团辅活动中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在自助理念引领下的个体辅导中消解心理困惑、挖掘自我潜能,逐渐实现自我成长。
四、“积极教育力”的成效与展望
围绕领航建设计划,学校在“为积极而教、与积极同行”的理念指导下,实施“积极教育力”培育行动,使得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治理方式更加民主,辐射引领有效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学校对在校生理论、专业和实习实训学习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从2019年到2020年,学生的学习满意度稳步提升,特别是专业学习满意度增长了1.1%;针对2020届毕业生实习情况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总体评价、课程是否与专业相匹配、技能结构是否适应岗位需要、思想品德)进行调研发现,95%的企业反映“满意”,5%的企业反映“较满意”,总体评价为“优秀”。“定位精准、技能突出、踏实肯干、适应期短”是合作企业对我校学生的常态评价。“这样的学生实用、好用、能为企业所用”,常年来校招聘的人事经理均有这样的认同。学校电气工程学院2013级“星宇车灯”订单班学生张启明在实习期间听说公司要赶订单,主动提出加班。他说,自己尽管是实习生,但也必须按员工标准要求自己,应该尽己之力解决公司的燃眉之急,这是公司员工的本分。公司董事长周晓萍得知后大为赞赏,并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专门进行了表扬。
常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对“积极教育”的研究和“积极教育力”的培育,有效促进个人和集体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团队协作中形成和谐关系,让认同归属成为幸福体验,从而激发师生的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做人生幸福的职教事业。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建构优质高效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8(3).
[2]李萍.探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积极教育[J].心理月刊,2019(6):11-12.
[3]杨永年.职校教师积极教育力的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8(3):35.
[4]斋藤孝.教育力[M].张雅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5]吴天武.关于大学教师教育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3):101-104.
[6]郏弋萍,赵宏,叶松鹤.医学生对教师教育力关注差异探讨[J].学园,2019(2):9-11.
[7]王仕杰,焦会银.教师教力:内涵、结构与特點[J].课程·教材·教法,2018(7):98-105.
[8]康永军,屈正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71-73.
[9]李兆良,刘鑫逸.积极教育促进学生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