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烺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22-0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职教20条”,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等10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的颁布必将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三教”改革),学习研究与贯彻新课标是推动“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新课标的研制颁布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2009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对正确认识公共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科学文化基础、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原教学大纲理念、知识体系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中职学生的学情已不相适应,有的内容也相对陈旧,研制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标准势在必行。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都明确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原教学大纲课程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够,已不能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课程标准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落到实处。研制颁布新课标是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新要求。
(二)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的新要求
“职教20条”明确提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是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急需国家课程标准来规范。研制颁布新课标是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新要求。
(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新要求
“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原教学大纲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性体现不够,在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方面关注不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中职公共课方案”)提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融通,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深化“三教”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研制颁布新课标是推动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新要求。
二、新课标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新时代特征
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注重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与新时代特征。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变化与特征。
(一)坚持立德树人,瞄准培养目标
新课标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课程的首要任务,瞄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体现新精神、新要求。比如,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帮助学生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审美境界,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炼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在活动示例中挖掘“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典型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挖掘育人价值,提炼核心素养
新课标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实际,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借鉴普通高中对应学科的核心素养,充分挖掘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提炼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原大纲框架中“课程教学目标”一栏新增“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
思想政治学科的“职业精神”、物理学科的“科学实践与技能”等学科核心素养,是根据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点进行的原创。其他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总体保持一致,但在核心素養内涵与主要表现形式上都进一步植入职业教育基因,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比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同,重点在家国情怀中增加了“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等内涵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对接,学业水平评价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材编写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三)明确质量标准,创新评价方式
新课标根据中职培养目标,结合学情特点,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在原大纲框架中新增“学业质量”栏目是新课标的又一大亮点。
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将毕业和升学两个水平等级对应划分为“水平一”“水平二”,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强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日常学习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等提供了依据,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四)发挥育人优势,提高国民素质
为适应新时代对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职公共基础课育人优势,精选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科学文化基础、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力求反映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比如,物理课程标准在活动示例中要求了解中国“天眼”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五)基础和拓展并重,彰显职教特色
新课标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基础模块为共性要求,拓展模块(职业模块)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发展需要的形式,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比如,思想政治学科重点通过“职业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体现职教特点。
有的学科采取的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形式。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8个专题;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包括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等4个专题;拓展模块为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的自主选修内容,包括古代科技著述选读等3个专题。有的学科根据专业对学科知识的不同需求,将职业模块细分为专业大类。比如,物理课程标准的职业模块分为机械建筑、电工电子、化工农医三大类。
(六)调整课程名称,增设历史课程
新课标将“德育”课程的名称调整为“思想政治”,将原来必修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和选修的“心理健康”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其中,将“经济政治与社会”扩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将“心理健康”改为必修课,与“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增设历史课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为必修的基础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以编年体安排课程内容,中国历史设15个专题,世界历史设11个专题。基础模块注重从历史的视角介绍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专门设计了“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拓展模块提供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历史上的著名工匠”两个示例模块,供各地各学校开设拓展模块时参考。
三、新课标的实施与保障
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中等职业学校应依据中职公共课方案,做好新课标的实施与保障工作。
(一)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提升教师品德修养,根据新课标实施的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同时,改进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改变有些学校公共基础课课时核定系数偏低的不合理现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课程实施需要,配齐配足公共基础课程专任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政策,支持学校聘用具有专业特长的兼职教师;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有能力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在研制课程标准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以往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不够,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基础课专任教师转任了专业课教师,各地各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应制定政策,引导他们回归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
(二)积极开展新课标培训和教研活动
各地要结合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在支持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的同时,面向公共基础课教师开展新课标专项培训。专项培训应形式多样,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所确立的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努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省级和地市级教研机构要围绕新课标实施,组织开展新课标宣讲、专题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指导做好教学设计,规范教案,合理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严格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规定,做好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写选用工作。注意吸收从专业教师回归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参与教研,因为他们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融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三)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条件建设
在研制课程标准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条件基础薄弱,各地要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保障问题。根据新课标实施需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需求。配齐语音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实验室、画室等专用教室与体育场馆,优先配齐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器材、耗材以及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提供足够的图书及音视频资料。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有效落实,以服务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
(四)完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责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实施的统筹规划与管理监督,把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学业水平测试,测试要对接新课标,严把培养质量关。
各地中等职业学校要对接新课标,做好考核评价工作。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要求,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享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丰富评价形式,实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元评价方式。
(五)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与學时
一是开齐必修课,拓展选修课。各专业学生必须修完必修内容和限定性选修内容,修满规定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学的,包括政治、语文等10门课程,共计48学分;限定选修课程是国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的内容,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选择具体课程、安排教学,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共计15学分;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安排的内容,包括国家安排的内容和学校自主安排的内容,没有规定学分,但是各学校应积极开设。二是开足学时。中职公共课方案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不低于1000学时。原则上每学时按45分钟计,18学时为1学分,各学校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以及学生实际等,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需要保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
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正式由教学大纲阶段过渡到课程标准阶段。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要站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度,做好新课标的宣讲,使新课标真正发挥引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作用,促成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达成,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