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光德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龙潭镇磨石村完小 云南 宣威 655400)
小学语文的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主要是指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二者之间的整合可以是根据课内阅读的疑难问题来选择课外阅读内容,也可以从文体内容、写作方法上选择课内外相似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还可以将课内阅读中名篇、名著的节选与课外的名著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不论是怎样的课内外阅读衔接都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给予适时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阅读资源有限,缺少父母监督,往往会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所以老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树立阅读教学理念,能够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1]。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研读阅读内容,品读文章的章节字词,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的课内阅读,然后结合阅读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这样将课内直接引向课外,可以更好地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这是根据我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进行改编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先读课文内容,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在整本三国演义中的地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学生的阅读资源不多等原因,而老师只能是带领学生阅读,但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语文阅读的枯燥,所以老师要不断丰富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对于课内外阅读可以设计“阅读摘录卡”,让学生将遇到的优美字词摘录下来,这样既可以保证阅读质量,又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进行流动图书馆阅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分享出来,相互借阅,这样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例如,在学习《亡羊补牢》时,首先明确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其中的道理,要能够及时听取他人的劝告,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然后我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是其他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狐假虎威》等,也可以是阅读整本的寓言故事书籍,从寓言故事中得到启发。
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辈对其过渡宠爱,缺少学习上的监督,所以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内外阅读效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内阅读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掌握阅读方法,选择精读、略读、泛读的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通过反复阅读去领会[3];而对于课外阅读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自主查阅字典等学习工具,然后将问题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并对优美语句进行摘抄,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我会选择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找到课内外阅读的一个共同点,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事迹来体会阅读的句子,感受母爱的伟大,并且坚持每天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需要老师不断完善阅读教学评价,其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故事会、读书汇报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也可以展示读书笔记、文摘卡等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对于评价的主体,既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为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学生要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所以在阅读时我会为学生讲授一些抗战的时代背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并且选择抗战的相关文章来增加学生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要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阅读,丰富阅读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