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江苏 苏州 215228)
“特殊儿童”是指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生理或是心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的学生群体,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学习成绩差、特别好动等等。[1]教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与有效引导是现代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特殊儿童的表现出发,具体分析“等门槛效应”在解决“特殊儿童”问题时的应用策略。
1.1 “特殊儿童”集体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学习习惯不符合集体教学模式。“特殊儿童”在学习中思维的活跃程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同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想要跟上教师的教学速度有着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学生更是无法适应不断改变和创新的教学模式,导致其学习进度跟不上,学习效率底下,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殊儿童”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不再去主动学习,更不会主动去思考与探究,日积月累,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是产生了“破罐破摔”的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2)心态消极、不自信。“特殊儿童”因为自己成绩或是家庭的问题往往性格都会十分敏感,他们氛围两个极端,一是内向腼腆,不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无法融入正常的群体中。另一种是多动好事,希望能够通过扰乱班级秩序等方式来得到其他人的关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他们的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和成长,甚至是会出现相应的心理疾病,做出错误且无法挽回的行为。
1.2 集体教育中“特殊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
造成“特殊儿童”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特殊儿童”的心理往往会比较敏感,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的因为心理或现实等问题不愿意与人接触,有的却一直用特殊的、别人不太容易接受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造成与集体脱节。
其次,是家庭情况所影响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大多“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都比较的复杂,包括单亲、离异等等。这些儿童中很多从小就缺失父母一方的爱,进而产生了心理问题。也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采取“放养”的状态,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或是散漫或是激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三,从学校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但目前基础教育中仍然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了日常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即使学校的某些集体活动或班级的晨会、班会也能够定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但很多都无法照顾到“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也很难让“特殊儿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登门槛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佛里德曼与弗雷瑟所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普遍都不愿意接受难度较高的任务,因为完成这类任务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经历,且并不一定可以成功。相反,人们更加习惯那些容易的,可以轻松完成的简单任务,在实现这些小任务之后,人们才能够慢慢的接受较大的任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如果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运用“登门槛效应”,必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 利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特殊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在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习惯,改变错误行为方面也不能急于求成。所以,教师在对“特殊儿童”教育中,也应该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渐提高要求,实现最终的目标。
笔者所在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天天上课迟到,批评多次仍然没有改变。因此,笔者与这名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在让他了解到迟到的影响之后,我们做出了约定:从当天开始的一周内,该学生有五次迟到的机会,第二周有四次迟到的机会,第三周有三次迟到机会,以此类推,在六周之后不再出现迟到的问题。当这名学生每周按照约定达成了要求后,笔者进行了表扬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他彻底改变了爱迟到的问题。之后,笔者也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了班级中其他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爱打闹等问题。
2.2 利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特殊儿童”在品德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其智力也会应为消极心理状态受到影响。他们的潜意识中总是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其他的学生,及时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赶超班级中那些优秀的学生。也正是因为如此,“特殊儿童”中经常会出现“自我放弃”的情况。
所以,在“特殊儿童”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他们布置一些轻松容易达到的小要求,例如完成课后练习任务等,让他们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也并非什么都做不到,产生“我可以”、“我还行”的信心。长期如此,这些“特殊儿童”必然可以端正自己的态度,重拾信心,勇于去面对问题,接受教师更高要求的挑战。
2.3 关注“登门槛效应”应用中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是“登门槛效应”在解决“特殊儿童”问题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励学生,帮助他们重拾自信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即使他们没有达到最终的任务要求,也要对他们努力的过程进行肯定,在此基础上指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渐成长。对“特殊儿童”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即可以是语言上的鼓励,又可以是眼神上的肯定,更可以是简单的物质奖励。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任务要求去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式。
“登门槛效应”在“特殊儿童”集体教育中的应用立足于班级管理高目标的基础之上[2],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目标逐渐分解,先让他们去完成简单的任务,再逐渐提升难度,完成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特殊儿童”逐渐走出心理上的误区,解决行为上的问题,达到最终的引导与优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