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更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62805)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任何一段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已有知识水平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一定的引导,比如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正迁移。
现代的迁移理论类型主要包括∶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效果随着学习内容的重叠部分的多少而变化,前后学习内容重复的部分越多,形成的迁移效果越强。元认知迁移理论,即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生能够自动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积极进行联想,产生正确的学习迁移。类比迁移理论,是指将元目标理论与目标领域的元素进行对比,找出相似的部分,然后将相似的部分组词一定的结构进行记忆,用于解决问题。
2.1 学习任务的相似性。当互相迁移的学习部分中,两者相似的内容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强。两个学习内容的相似性不仅仅只是内容上相似性,还包括在学习环境、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相似性。
2.2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逻辑结构以及自身的概括能力都对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学生个体拥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富有逻辑性的知识结构时就会很容易发生知识迁移,因为学习迁移的前提是和已学习过的内容发生联系,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迁移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3 学生的学习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学习定势,指先于一种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姿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经验,在学习新的内容时,会把已有的习惯和经验运用其中,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倾向。
3.1 架起桥梁,接轨生活。数学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将生活实例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数学与生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数学中发现生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中,“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抽象的数字运算学生学起来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如果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就会具体生动。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比如笑笑去市场询问一些蔬菜的价格,白菜每颗2元,土豆每袋3元,那么买两颗白菜和3袋土豆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后对于混合运算就能更好地理解,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正向迁移,学生发现原来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自己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 设置冲突,引导探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进行大量习题练习的方式,在学生探究过程缺少的情况下,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限制,进行探究之前要运用合适的方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激发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对旧的知识进行正向迁移,进而解决新问题,运用迁移理论展开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培养良好的“数感”,在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中,“观察物体”这一单元可以结合具体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再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学生在观察实际物体的同时进行思考,并结合以往的知识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3.3 养成习惯,提升能力。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迁移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知识迁移习惯地教育,培养学生细心的计算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实践教学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迁移习惯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探索,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迁移习惯。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中的“认识更大的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活动“比比谁更大”,学生扮演数字,具体说说在生活中的体现,比如一个学生说“我是数字十二万”那么具体的表现是“人大约有十二万根头发”,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正向迁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数字形象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思考,学会学习迁移的方法,培养敏锐的“数感”,坚持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逐渐培养和改变自身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学习内容相结合,以达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成长也有着重大作用,思维的拓展和自身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师生要共同努力完成学习迁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