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妮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瓦斜乡庄科小学 甘肃 庆阳 745216)
“因材施教”是古往今外普遍推崇的教学模式,由于基因、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逻辑思维、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过分追求“同等”的受教育,只会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无法得到提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听不懂数学,一个适合孩子的教学水平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也能让学生透过数学找到自己的乐趣,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数学成为每个同学的“朋友”,推动学生积极进取,形成爱数学的良好风气,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阶段,数学教师应当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对数学的公式、概念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这是帮助差生学好数学、优等生打好坚实基础的关键过程。同时,考虑到这些基础知识对于优等生而言过于简单,因此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基础知识复杂化、发散化,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问题,让优等生更优,让差生也能不断地跟进步伐。在课堂教学前,数学教师也可以给同学们布置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不同程度的预习,先自行思考一番,这样学生上课就能较快地接受新的知识,提高了上课效率,“二次记忆”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印象,对自己做错的数学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反思,从而得到提高。
分层预习和由浅入深层次的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但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听懂数学课的最好办法,这就需要进行分层的第二步,即分层进行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水平的差异,教师可以设三个简单、中等和难三个等次的问题,由台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部分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单调乏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未积极参与课堂,不同层次题目的设置,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合适的题型,就能够埋头学习和研究,也就不会再抱怨数学的枯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如何选择题目的问题,教师也要予以适当的引导,部分差生眼高手低地选择了难的题目,于他们而言是毫无益处的;部分优等生过分看重难题,直接忽略前面中等类型的题目,也会影响数学基础的牢固性,教师应当告诉同学们:难题不是关键,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是关键,因为难题也是由一个个碎片化的基础知识形成的,优等生也应当现将中等类型的题目高效率地完成才去挑战难题。
例如,在学习完“乘除混合运算”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1)1263;(2);(3);(4)花花和草草分别从食堂和家一起走去图书馆,已知花花每分钟大约走50米,食堂离图书馆300米,草草家离图书馆360米,请问草草每分钟需要步行多少米才能和花花一起到达图书馆?这些简单的题目能够巩固同学们上课所学的乘除法运算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抛出一些较难的问题由同学们自由讨论和计算,如:菜市场有一批新鲜的蔬菜,已知南瓜有540kg,冬瓜有750kg,其中每一箱南瓜大约45kg,每一箱冬瓜大约50kg,每一箱都已经装满,请问南瓜和白菜各有多少箱?这样一个存在多种解法的题目,虽然学生还没有学习设未知数x的解法,但也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将其解出,这样的题目在巩固学生乘除法混合运算的同时,也结合了加减的混合运算,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
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课堂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升华,由于课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一,因而有必要对课后练习也进行分层,要求成绩较差的同学对上课老师讲的例题重新自学一遍,对不懂的、做错的地方及时弄懂和纠正。学好数学并不在于练习题的多少,关键在于知识点是否真正掌握,万变不离其宗,知识点是固定不变的,把数学的理论知识学深学透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为什么不给成绩差的学生布置新题目的原因。对于成绩中等的同学则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联系题,保持题量的丰富度;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则可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答题,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堂完整的、高质量的课堂是由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三部分组成的,为此分层教学也应当渗透到这三部分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分层次教学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查漏补缺,更好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