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祖华
(广西上林县白圩镇中心学校 广西 上林 530507)
可以说数学跟随了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数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打好基础,才能为将来的数学做好铺垫。小学处于思想启蒙阶段,因此,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尤为关键,老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现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发挥,所以,只有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才能在这种情境下更加的积极,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困难的,由此老师可以通过将数学进行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传授知识,没有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他们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收获知识,只是了解表面的含义,无法具体了解真实具体内容,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长时间如此,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惰性。因此,这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使用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有新鲜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疲倦的心理。
例如,在实际教学“除法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带6个苹果到课堂上,并且对学生进行提问,“现在我手中有6个苹果,但是我们班里却有24个同学,那么我们怎样分才能让这些苹果平分给我们班的每个小朋友呢?”学生会根据这样的实际问题开拓思维,解答问题。首先,老师可以将24个小朋友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有4位小朋友,每个小组分一个苹果,接下来,让每组内的4小朋友分一个苹果,这样每个小朋友都会积极参与。通过思考,小朋友们既解决了问题,又可以吃到苹果,课堂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素质教育是现代所推崇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尽管大多数老师对素质教育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老师采用应试教育,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被大大减少,传授学生死的知识,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固化学生思维,以至于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意识,停留在“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对的阶段”,缺乏联系实际的,提出质疑过程。
比如,在实际的课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与之类似的题目:“在农场中,有20只鸡,25只鸭子”,基于此,让同学们思考可以有哪些问题提出,农场中一共有多少只动物,20只小鸡一共有多少支脚,多少个头?在此情况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理解,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多多询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等等一些列问题,逐渐养成提问的好习惯。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曾说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是很有用的,小的疑问会促进小的进步,大的疑问会促进大的进步。质疑传达了一种求知的欲忘,蕴含着智慧的种子,表现了一种探索求知的精神。
例如,在对“角的认识”这节知识学习的时候,老师不能只是将教材的知识直接念给学生,也不能仅仅利用板书的形式来做相关介绍,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知识。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准备相关教学工具,老师利用教学工具,学生利用学生工具,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直角尺子上的角,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在现实实物中找到直角图形,使学生对直角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问可提、想要提问、乐于提问,培养学生对提问的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有动力,教会他们提问的方法,提升学生在数学探索中的自信心,由此学生也能够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养成自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学生的鼓励,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也可以是物质上的鼓励,精神上的赞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物质上的鼓励,不一定有多贵重,一朵小红花,一个笑脸贴就足以让一个学生开心一天。
例如,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节内容,需要学生充满想象力与观察力,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应该联想实际事物。首先,老师可以借助于实际物品,如,尺子、橡皮、铅笔、书本等与本节课有关的图形实物,要求小朋友们归类,也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认识物体,识别形状,培养孩子的图形辨认能力。首先,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形状,如,长方形,然后叫小朋友们在教室或日常生活中找出老师黑板上老师所画的相似图形,此时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书本和老师所给的图形一样的,是一个长方体形,尺子和老师给的图形一样,也是一个长方形……”,由此锻炼小朋友识别图形的能力,老师带领小朋友多读几遍认识图形名称,以便加深小朋友多图形的认识。老师可以对发言的同学给予小小的奖励,表扬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而非定义,每个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与理解皆有所不同,老师的教学更多的在于引导,并不是固化得传授知识,学生应该有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有效性,“优化”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更好的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